在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关注的当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徐紫轩、燕禹丞等七位志愿者,怀揣对环境科学的好奇与守护生态的责任感,走进相山公园天池,开展了一场深入的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以青春行动为生态观察与保护注入活力。
活动启动前,七位志愿者深知科学调查的重要性,开启了充分的筹备工作。他们穿梭于图书馆与线上学习平台,查阅《环境水质监测方法》等专业书籍,浏览环保部门发布的水质检测规范资料,还观看水质检测科普视频,系统学习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浊度等关键水质指标的意义及检测方法。
为确保数据准确,在老师的协助下,他们精心筹备检测工具。从精准度高的pH试纸、溶解氧测定仪,到用于水样采集的无菌采样瓶,每一件工具都经过反复筛选。同时,志愿者们多次模拟采样、检测流程,提前梳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实地调查做好充足准备 。
调查当日,相山公园天池畔阳光洒落,七位志愿者带着专业工具有序开展工作。他们依据天池的生态特点,选定进水口、湖心、出水口及近岸植被区等具有代表性的点位,以确保数据能全面反映水质状况。
燕禹丞、尹彦彬、周子昂三位志愿者承担水样采集任务,他们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缓慢将采样瓶浸入不同点位的水中,让水样充分流入瓶内,同时做好点位与时间标记。每一次采样,他们都细致观察水流、水温等环境因素,为后续分析积累基础信息。
李欣玙和刘宇佳俩位志愿者专注于水质检测。面对采集回的水样,她们先用pH试纸快速测定酸碱度,对照比色卡精准读取数值;操作溶解氧测定仪时,严格把控仪器校准、水样混合等环节,确保数据可靠;测量浊度时,多次重复检测并取平均值,减少误差干扰。两人配合默契,让每一项指标检测都严谨有序。
姚爱萍志愿者则化身“数据管家”,认真记录采样点位、检测数据及环境观察细节。从水体颜色变化到周边游客行为,他都一一标注,为后续综合分析留存完整素材。徐紫轩志愿者手持相机,捕捉采样、检测的瞬间,记录志愿者们专注的神情与天池的生态风貌,也为活动留下直观的影像资料。
在检测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天池周边虽植被茂密,为水体营造了天然生态屏障,但也存在隐忧。岸边偶见游客丢弃的塑料瓶、食品包装,部分水草因缺乏清理,在水面堆积腐烂,这些都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
实地调查结束后,七位志愿者迅速投入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工作。他们整理多组检测数据,绘制水质指标变化图表,对比不同点位的pH值、溶解氧等差异。经分析发现,天池整体水质处于较好水平,pH值稳定在适宜范围,溶解氧含量能满足水体生态需求,显示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但部分区域浊度偏高、氨氮含量超标,结合环境观察,判断与垃圾污染、水草腐烂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相关。
基于这些发现,志愿者们查阅大量生态治理案例,结合相山公园实际,撰写详细调查报告。报告中,他们建议公园管理部门增加环保宣传标识,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定期清理岸边垃圾与过度生长的水草,优化水体生态;还提议开展“天池生态守护”志愿活动,邀请更多人参与环境维护。
此次天池水质调查,对七位志愿者而言,是课堂知识的生动实践。他们将化学检测、环境科学等理论,转化为实地采样、数据分析的能力,科学素养与实践精神得到双重提升。同时,过程中发现的环境问题,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强化。
活动也引发积极社会反响。公园管理部门收到报告后,迅速回应,表示将评估建议可行性,逐步落实垃圾清理、水草管控等措施。学院内,志愿者们的实践也激励着更多学弟学妹关注生态,不少人主动咨询参与此类活动的方式,青春环保力量持续汇聚。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也以此次实践为契机,鼓励学生将专业优势融入生态保护,打造“专业 + 实践 + 公益”的育人模式。后续,学院计划支持更多同学开展环境调查项目,让青春智慧在守护绿水青山中绽放光彩。
七位志愿者用行动证明,青春不仅是书本里的知识探索,更是走向户外、关注生态、践行责任的担当。这场天池水质调查,是他们环保实践的起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青春身影加入生态守护行列,用专业与热爱,绘就更美的生态画卷。



(图:徐紫轩/文:徐紫轩/审核:水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