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失山房” 的院坝里,三脚架支起的手机正对着染缸。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举着补光灯调试角度,要给朱春莲老师的茶染技艺拍段短视频。
“朱老师,您再演示下捆扎的动作,我们从侧面拍更清楚。” 成员小周举着反光板喊道。朱春莲捏着棉布的手微微收紧,几十年的熟稔动作在镜头前竟添了几分拘谨。“就像平时教我们那样就行,自然点最好。” 小林举着手机引导,镜头里,朱老师的手指在布面翻飞,竹针穿引的瞬间被清晰记录。
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拍摄设备,还有精心设计的脚本。“咱们先拍茶叶下锅的特写,再切您染布的全景,最后让成品在阳光下转个圈。” 小陈拿着分镜稿解释,“配上您说的那句‘茶染是时光泡出来的颜色’,肯定能火。” 朱老师听着新鲜词,忍不住笑:“你们这比电视台拍得还细致。”
拍摄间隙,成员们教朱老师用手机剪辑。她戴着老花镜,指尖在屏幕上慢慢滑动,把茶染布晾晒的画面和海浪声拼在一起。“这样一来,全国人都能看见咱日照的茶染了?” 得到肯定答复后,她反复回看自己剪的片段,眼里闪着光。
傍晚的成片里,茶汤沸腾的气泡、布料浸色的涟漪、朱老师额头的汗珠都被温柔捕捉。实践团把视频发在社交平台,配文 “让千年茶染走进你的屏幕”。没一会儿,评论区就涌来不少询问:“在哪能学这手艺”“想要块带日照味道的茶染布”。
朱老师看着不断跳动的点赞数,突然握住成员们的手:“你们这镜头,比我这双手还能传艺啊。” 夕阳把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和茶染布的色泽一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