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染忆千年,薪火相传。”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怀揣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奔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在这片浸润着茶香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与茶染非遗的深度对话。团队走进“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指尖与布料的摩挲中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在与传承人的促膝长谈中探寻非遗活化的密码,用青年视角解读茶染技艺与日照茶乡共生共荣的故事。
踏入“无失山房”的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工坊内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与草木气息,货架上陈列的茶染作品错落有致。这些作品没有化学染料的明艳张扬,却以自然沉淀的温润质感,诉说着古老工艺的独特魅力。
“茶染可不是简单的‘用茶泡水染布’。”传承人朱春莲老师拿起一束晒干的日照绿茶,向队员们娓娓道来,“从茶叶的采摘季节、晾晒程度,到煮染时的火候控制、布料的预处理,每一步都藏着讲究。”她指着一盆正在浸泡的土布解释,日照茶氨酸含量高,煮出的染液更易附着纤维,染出的布料会随使用时间愈发柔和,“这是大自然与手艺人的默契,也是日照茶独有的优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团成员们围坐在工坊的长桌旁,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手帕茶染的实践体验。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处处是学问。最令人期待的是染色环节。队员们将浸湿的白手帕浸入滚烫的茶汤,看着布料从洁白逐渐晕染开淡淡的茶色,如同宣纸晕染墨迹般奇妙。等待晾晒的过程中,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测着自己作品的模样,工坊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茶染的美令人沉醉,但传承的难题也如影随形。在与朱春莲老师的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忧虑。“现在知道茶染的人太少了。”朱老师的语气中带着无奈,“年轻人更习惯机器生产的标准化产品,愿意花时间了解手工茶染的不多。”她坦言,茶染制作耗时费力,一块普通手帕从备料到成品需要3天时间,价格自然高于工业印染产品,“很多人觉得‘不值’,这其实是对传统技艺价值的误解。”更让朱老师忧心的是传承断层。“学茶染不仅要懂手艺,还要懂植物学、材料学,甚至美学。”
谈及破局之路,朱老师眼中泛起光亮。她尝试过将茶染与现代设计结合,比如开发茶染笔记本、茶具收纳袋等文创产品;也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茶染过程,希望吸引更多关注。“但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她看向在场的青年队员们,“你们年轻人懂新媒体、有新想法,这门老手艺的未来,就靠你们添柴加火了。”
实践团成员们在调研中发现,茶染与日照茶乡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日照作为“北方绿茶之乡”,年产茶叶近万吨,若能将茶染与茶叶种植、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既能消化夏秋茶资源,又能延伸茶产业链,为茶乡经济注入新活力。
此次实践之旅,不仅让“青衿染忆”实践团成员们读懂了茶染的文化密码,更让他们明白:非遗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行动去践行的使命。在日照茶乡的土地上,茶染这束穿越千年的光,正因为青年力量的加入,愈发璀璨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