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失山房” 的染缸旁,一场传统与青春的对话正在上演。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正拿着马克笔在待染的白布上画着新潮图案,主理人朱春莲老师在一旁看得饶有兴致。
“朱老师,您看这样扎起来,染出来会不会像星空?” 成员小林举着画满圆点的棉布问道。朱老师眯起眼端详片刻:“试试就知道了,老法子也能出新花样。” 她年轻时学的都是规整纹样,如今看着年轻人把动漫形象、几何图形融入茶染,眼里满是惊喜。
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创意,还有新工具。小陈从包里掏出硅胶模具:“这是我们查资料找的,能固定出更精细的花纹。” 朱老师摸着冰凉的模具,又摸摸自己用了几十年的竹片,笑着说:“还是你们脑子活,我当年靠的全是手上的准头。”
染布晾晒时,成员们围着朱老师开起了 “头脑风暴”。“可以把茶染布做成手机壳贴片”“直播染布过程肯定有人看”“联名景区做伴手礼怎么样”…… 一个个想法冒出来,朱老师赶紧让老伴拿来纸笔记录:“这些点子得记下来,说不定真能成。”
傍晚,第一批融合了新创意的茶染作品晾晒完毕。有染着日照灯塔轮廓的方巾,有带着二维码纹样的书签,还有印着实践团 logo 的布袋。朱老师拿起一块,对着光看了又看:“没想到茶染还能这么时髦,你们这是给老手艺添了新活力啊。”
离开前,实践团和朱老师约定,下次带着设计好的包装方案再来。夕阳下,那些新旧碰撞出的茶染作品,在风中轻轻摆动,像在诉说着非遗传承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