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染布藏春秋,匠心执手续文脉。”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深入探寻茶染技艺的传承密码与创新路径。在非遗传承人朱老师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了古法茶染的完整工序,从茶叶筛选到染料熬制,从布料预处理到反复浸染,每一步操作都承载着传统工艺的温度。双方更聚焦茶染技艺与乡村文旅的融合模式展开深度研讨,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青春视角的创新思路。
茶染这门工艺,恰似自然与人文共同谱写的诗篇。它以日照绿茶的醇厚为底韵,以山间清泉的灵动为脉络,以素布的质朴为载体,在“煮、浸、晾”的循环中,晕染出大地馈赠的天然色彩。不同于化学染料的张扬,茶染的色泽带着时光打磨的温润——初染是浅黄如嫩芽,再染成青绿似茶汤,多番浸染后渐变为深沉的赭褐,每一寸布料都记录着茶叶与时光的对话。而融入当地绿茶特质的创新,更让染织品在触摸间能嗅到山野间的草木清香。
为让实践活动更具实效,团队前期做足了功课:梳理日照茶染的历史渊源、走访当地非遗保护部门、设计包含“技艺体验+文化讲解+市场分析”的三维调研方案,并与朱老师多次沟通细化流程。抵达“无失山房”后,朱老师展示的“茶染研学手册”令人眼前一亮:从《茶经》中关于染色的记载解读,到亲手采摘茶叶的田间实践,再到用染好的布料制作书签、布袋等文创产品,一套系统化的课程设计,让参与者在动手间读懂非遗背后的文化逻辑。
“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了快节奏,愿意沉下心来做茶染的太少了。”交流中,朱老师的感慨道出了传承的困境,但她眼中的光芒又透着希望,“好在越来越多家长带孩子来体验,他们不仅学技艺,更能感受‘慢慢来’的生活哲学。”实践团成员结合管理学知识,提出“茶染+乡村文旅”的运营构想:开发“一日茶农”体验套餐,将茶染与茶园观光、绿茶品鉴结合;打造线上“云染布”直播间,让网友远程观看染色过程并定制专属作品。
亲手操作时,成员们才真正体会到工艺的精妙:水温需控制在85℃左右,浸染时间要精确到分钟,晾晒时还要避开正午强光以防变色。当素白的围巾在茶水中缓缓晕开第一抹绿意,大家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那是自然赋予的惊喜,更是匠心酝酿的奇迹。晾晒时,微风拂过挂满染布的竹竿,茶香混着棉布的气息漫散开,让人真切感受到“天人合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指尖的生活智慧。
茶染技艺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守正创新中寻找生机。正如朱老师所说:“老手艺要活下去,就得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实践团成员们相信,当茶染技艺与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数字传播碰撞出火花,这门古老工艺定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作为青年一代,守护非遗不仅是责任,更是用创新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使命,让茶染的故事继续在时光里流淌,在岁月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