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染青衿承古韵,巧手裁霞映港城。”一片茶叶,煮沸成染,经纬之间晕染的不仅是自然的色彩,更是千年文脉的流淌。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茶香袅袅中开启了一场非遗茶染的探索之旅,用青春脚步丈量传统文化的厚度,以实践行动探寻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茶染,这项承载着古人生活智慧的技艺,在时光长河中始终散发着温润的光芒。古人以茶为媒,将草木之灵凝于织物,从明前龙井的清雅到普洱的醇厚,不同茶叶在沸水中释放出的色素,经反复浸染、晾晒,在布面上晕染出深浅不一的褐黄、墨绿,如山水泼墨,似流云漫卷。它不仅是一种染色技艺,更藏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不与自然相争,只取草木本色,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然馈赠。如今,在日照东港区的这间手工坊里,茶染仍以最本真的姿态,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推开“无失山房”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慢了下来。墙上悬挂的茶染桌旗,以渐变的茶褐色勾勒出日照海滨的浪涛纹理;展柜里的茶染帆布包,用留白手法将五莲山的轮廓晕染其间;更有茶染灯罩,灯光透过织物时,光影如秋叶落地般斑驳,透着岁月沉淀的温柔。这些作品没有化学染料的刺眼,却以自然的肌理打动人心,让人在触摸布料的瞬间,仿佛能闻到茶叶在锅中翻炒的焦香,感受到阳光晾晒时的暖意。
“守艺容易,传艺难啊。”传承人朱老师的叹息,道出了非遗传承的困境。她指着桌上正在晾晒的茶染手帕解释:“单是染料就要熬制三小时,火候差一点,颜色就偏了;染色时要反复浸泡七次,少一次都出不来这种层次感。”而这样一件手帕,从备料到成品至少需要五天,远不及工厂流水线的效率。更让她忧心的是,年轻人大都觉得“费时不赚钱”,愿意静下心来学手艺的寥寥无几。一旁的刘老师补充道,去年招过三个学徒,最长的也只坚持了两个月,“现在能叫出‘茶染’的年轻人不少,但知道‘媒染剂要选草木灰’的,十不存一。” 实践团成员们亲身体验后,更懂其中甘苦。揉捻茶叶时要掌握力度,太轻出汁不足,太重苦涩味会渗入布料;染色时要控制水温,38℃的茶汤才能让色素稳定附着。成员王同学第一次尝试时,因晾晒时遇上阵雨,布料上晕出了不规则的水痕,本以为是失败品,却被朱老师改成了“雨打芭蕉”的意境之作。“这就是茶染的魅力,它不追求完美,却处处是自然的惊喜。”朱老师的话,让大家对“匠心”有了新的理解。
离开时,夕阳透过茶染窗帘,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守正中创新——比如将茶染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用电商平台拓宽销路,让古老技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正如“无失山房”的名字寓意,“不失传统,不失创新”,这或许就是茶染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或许无法人人成为传承人,但可以做非遗的“摆渡人”——用镜头记录染布的过程,用文字讲述守艺的故事,用创意让茶染融入日常。当茶染的色彩出现在更多人的衣角、书桌、窗棂,这项千年技艺便不会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会成为流淌在港城血脉里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