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社会实践团踏上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土地,一头扎进拥有百年历史的“无失山房”茶染工坊。在这里,一场以青春智慧赋能千年非遗、以校村共建激活乡土技艺的实践画卷徐徐展开。
初抵山房,藤蔓掩映的院落里,深浅不一的茶褐色布帛在阳光下流淌着温润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茶叶与棉布交融的独特清香。主理人朱春莲——吕家染坊第六代传人,向围坐的队员们娓娓道来茶染的核心奥秘:“一煮二浸三晾”,她轻抚布匹纹路,感慨道:“一片茶叶的价值,不仅在于杯中清香,更在于它能染出千年文化的底色。差一分火候,便少一寸韵味。”然而,这项源于五代、因“南茶北引”工程在日照扎根的古老技艺,却深陷认知断层、创新瓶颈与传播乏力的困境。街头调研中,知晓茶染者寥寥无几,精美的手帕常被误作廉价工业品;传统纹样难以融入现代生活;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更是难以触及年轻群体。
直面挑战,实践团迅速联合东港区文旅局与无失山房,共同制定了“茶染振兴”行动计划。技能培训成为破局第一步。工坊内,朱老师专注演示古法浸染,队员们则用亲切的方言将复杂的工艺要点转化为村民易懂的语言。村民李大姐举着刚染好的桌旗,惊喜地分享新学到的电商拍摄技巧:“原来拍茶染要借窗边的自然光,颜色才最正!”当有村民提出“能否给孩子校服添点茶染花纹”的朴素心愿时,团队立刻行动,创新研发出“局部染”技法,巧妙地在保留校服底色的同时晕染出雅致茶纹,让传统工艺悄然走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