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暑气渐盛的清晨,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学子们告别校园,奔赴日照无矢山房,赴一场与千年茶染工艺的约会。这段浸润着茶香与草木气息的实践旅程,恰似一轴细腻的工笔画,既让我们触摸到传统手工艺的温度,更在心底播下了传承的种子。
推开无矢山房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慢了下来。青石板上的青苔,木架上悬挂的茶染丝巾,墙角陶罐里晾晒的茶叶,构成了一幅古朴的画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工坊中央的展示架,上面陈列着深浅不一的茶染作品:有的如秋叶般温润,有的似苔石般沉静,还有的点缀着花草拓印的纹路,仿佛将山间四季都凝固在了布料之上。这些作品没有工业染料的艳丽,却有着自然赋予的柔和光泽,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背后的故事。
工艺老师早已备好材料,我们的茶染体验从辨识染料开始。竹篮里摆放着晒干的绿茶、黄檗、茜草,老师一一讲解:"绿茶染出的色泽偏淡雅,黄檗能带来明亮的黄色,茜草则是天然的红色染料。"原来每一种植物都藏着独特的色彩密码,正如日照的茶园里,不同品种的茶树在阳光下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绿意。
捆扎布料时,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人模仿老师教的"田字格"折叠法,认真测量着每段距离;有人大胆创新,将布料卷成螺旋状,想用松紧不一的绳结做出星空图案;还有人在布料里夹进干枯的花瓣,期待打开时能收获惊喜。我试着将布料对折三次,用棉线在角落系出几个小结,老师走过来看了看说:"绳结的松紧会影响留白的大小,就像做人做事,张弛有度才能恰到好处。" 午后的阳光透过木窗,洒在沸腾的染锅上。当茶叶与草木在沸水中翻滚,整间屋子都飘着清苦又回甘的香气。我们按顺序将捆扎好的布料放入锅中,看着素白的棉布在茶汤里慢慢变色。老师说:"茶染最讲究火候,火候到了,颜色才能入布三分。"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围坐在锅边听老师讲茶染的历史,原来早在唐代,日照的茶农就用茶渣染制包裹茶叶的棉布,既环保又能防潮,这便是茶染工艺的雏形。
两个小时后,最激动的时刻到来了。解开绳结的瞬间,欢呼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有人的布料上出现了对称的几何图案,像极了日照海边的礁石纹理;有人的作品晕染出渐变的茶色,如同茶汤在宣纸上漫开的痕迹;而我布料角落的小结,竟拓出了几朵模糊的白花,像极了茶园里偶尔绽放的野菊。虽然有的作品因捆扎松散晕染过度,但这份不完美反而让作品有了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返程时,我把染好的茶染方巾叠成小块放进包里,仿佛揣着一片浓缩的日照茶乡。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传统工艺的魅力不仅在于成品的美好,更在于创作过程中与自然的对话:选料时的观察,捆扎时的专注,等待时的耐心,都是快节奏生活中稀缺的品质。
如今,当我铺开这条茶染方巾,总能想起7月13日那个午后:沸腾的染锅,弥漫的茶香,还有老师说的那句话——"手艺会老,但匠心永远年轻"。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用青春的力量,让这门古老的工艺在新时代继续散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