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曲阜楷木雕刻的传承、创新与希望
“择木,细雕,成物”简短的六个字概括了一件木雕诞生的过程,但却无法展现其背后的艰辛。木以木的沉淀,融合了生命的厚重。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倾慕,以及对于木雕手艺的好奇,我在这个暑假加入了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匠心承楷韵实践团,一起探寻曲阜楷木雕刻的奥秘。7.15日我与实践团成团在曲阜这座浸润着儒家文化的古城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实践活动。曲阜这座孕育了楷木雕刻这门千年技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学生群体和行业从业者的深入交流,我对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挣扎与新生。
图
为楷木雕刻孔子像。大学生网报通讯员王子颖供图
走进济宁市级非遗传承人颜德印先生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楷木特有的清香。陈列架上,孔子像衣袂翩跹,如意纹巧夺天工,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时光的厚重。颜先生的指尖布满老茧,那是数十年与刻刀为伴的印记。“楷木雕刻的根,扎在子贡为孔子守墓的故事里。”颜先生摩挲着一件半成品,眼中满是敬畏,“子贡用楷木刻制先师像,一来表哀思,二来传教化,这门手艺从诞生起就带着文化使命。"他十五岁学艺,寒冬腊月在灯下练习基本功,刻坏的木料能堆满半间屋。"那时候师傅常说,刻刀下的不只是木头,是人心对文化的敬意。”
如今,这位老匠人却面临着现实的困境。机器批量生产的雕刻品抢占市场,年轻人不愿花三五年时间学一门"慢手艺"。颜先生却从未停下脚步:他带着作品参加国际文化展会,开展青少年楷木培训班。探索全新的宣传方式也正是传统技艺与新兴科技有生命力的碰撞,将二者相融合用新型科技来打开传统技艺的知名度,助力传统技艺重获新生。
在曲阜孔庙附近的一家楷木雕刻专卖店,我遇见了几个正在挑选雕刻品的学生——有曲阜本地中学的初中生,也有来自济南的大学生研学团。在对他们的采访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听说和了解楷木雕刻这项非遗技艺,同时也是在来到曲阜之后才见到这项技艺。经过采访询问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对于这项技术都抱有好奇的态度。学生们的讨论里,藏着传统与青春的碰撞。有人嫌弃传统纹“太老气”,转头就为刻着“干饭魂”的趣味挂件争论;有人对着复杂的镂空雕刻惊叹“手好巧”。他们不像收藏家那样挑剔工艺,也不像游客那样只图纪念,而是用最直白的喜好投票——那些能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甚至网络热梗产生连接的作品,总能被一眼选中。
原来传承从不是单向的灌输。当学生们站在货架前,用自己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去触碰这些雕刻品时,那些沉默的木头便有了新的故事——它们不再只是"非遗"的符号,而是能装进口袋、送给朋友、融进日常的文化信使。这种带着青春气的共鸣,或许正是楷木雕刻在当代最生动的生命力。
在曲阜文旅商品街,经营楷木雕刻店的老板正忙着打包快递。他的店铺既有传统摆件,也有手机支架、香盒等实用品。据老板的介绍纯传统样式卖不动了,年轻人喜欢有设计感的东西。这正体现了传统手工艺品如果想要在新的社会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经历痛彻心扉的脱胎换骨,也正是传统工艺品与技艺与当前社会融合的毕竟之路。张老板坦言除了木雕技艺本身的局限性,行业乱象也让正经从业者头疼。有些商家用普通桃木冒充楷木,机器雕刻冒充手工,低价搅乱市场。他曾联合十几家店铺成立行业协会,制定用料标准,却因利益分歧难以推行。“希望能有权威认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老板的这番话让我感触良多,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有些人因为追名逐利而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但是反观无论是颜先生,还是张老板,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守者,曲阜楷木雕刻仍然可以跨越时空与人们相见。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是根基,他们守护着技艺的灵魂;学生群体的热情是火种,让文化传承有了接棒者;从业者的探索是桥梁,让传统技艺能融入生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支撑着这项技艺的生命力。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在于从业者,社会,和政府的多方面努力,共同打造良好的环境与平台助力传统非遗展现全新活力。(通讯员王子颖)

图为匠心承楷韵实践团合影。大学生网报通讯员赵紫露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