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实践团队探访日照市“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通过观赏茶染精品、体验方巾染制、与传承匠人交流,深入关注茶染非遗技艺,探寻其助力“茶乡”日照发展的奥秘。
为保证实践活动能取得实效,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系统性的准备工作。成员们先借助文献检索、查询非遗数据库等手段,全面梳理了茶染技艺的历史发展脉络、不同地域的流派以及核心工序,搭建起对茶染技艺的基础认知框架。结合日照作为“茶乡”的产业特色和当地非遗保护的实际情况,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调研路线——线上开展问卷调查,线下针对茶农、手工艺从业者等群体进行定向访谈,同时规划了手工坊实地考察的行程,精准找到茶染非遗与地方发展的关联点。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团队从传承活力、工艺完整性、交通便利性等多个维度对日照地区的非遗工坊进行评估,最终选定东港区的“无失山房”作为实践的主要地点,并完成了调研提纲、物资准备等前期安排。
走进“无失山房”手工坊,满眼都是茶染作品,每件作品都散发着草木自然的气息。在传承人朱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茶染织物作品——从茶叶品种与染色效果的关系,到晾晒时间对色泽的影响,逐渐了解到技艺传承的细节。在体验环节,朱老师手把手教学,成员们亲自动手,从筛选茶叶、用活水熬汤,到浸润布料、扎结染色,在指尖与茶香的交融中,真切感受到“三分技艺,七分耐心”的传承道理,也更深刻地明白了这项古老技艺能够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与朱老师的深入交流,让团队对茶染非遗的生存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朱老师坦言,茶染作品虽美,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工艺耗时费力,与快消时代追求效率的诉求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不够,技艺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她特别强调,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将茶染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用短视频记录从一片茶叶到一块染布的过程,让传统工艺的魅力“活”起来。虽然通过开设体验课、参与文创市集等方式拓展影响力,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宣传覆盖面还比较有限。朱老师对实践团的到来充满期待,希望青年学子能用青春的视角讲好茶染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日照不仅有好茶,还有会“说话”的茶染。
亲身参与实践后,团队成员对茶染非遗的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方巾的捆绑到浸染,从晾晒时对天气的把控到纹样设计的文化寓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成员们深刻意识到,传承茶染技艺并非简单地复制技艺,更是对“茶乡”文化基因的守护——它不仅能延伸茶叶产业链,让“一片叶子”创造更多价值;还能通过文旅融合,吸引游客体验茶染、品味茶香,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对茶染非遗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大家不仅提高了文化保护意识,还为非遗传承提出了“高校+手工坊+电商”的合作思路。通过这次经历,成员们更加坚定了守护非遗的信念,也明确了青年在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