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染一教传技艺,一言一行育匠心。”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关注茶染技艺在青少年美育中的作用。实践团通过观摩工坊的研学课程、参与教学方案设计、与传承人朱老师交流,探索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的融合模式。
为让调研更贴合教育场景,团队前期研究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日照本地研学旅行政策,设计了“茶染研学课程评估表”,涵盖课程时长、互动性、知识传递等维度。了解到“无失山房”每月接待200余名学生研学,团队特意预约观摩周末的亲子研学活动,观察朱老师的教学方法。
活动现场,朱老师正用生动的比喻讲解茶染原理:“茶叶就像大自然的‘调色师’,热水是它的‘画笔’,布是‘画布’,我们要学的就是怎么让‘画笔’画出好看的图案。”他特意准备了卡通造型的捆扎模板,让低年级学生能轻松做出动物纹样。工坊的研学展示区里,陈列着学生作品:有写着“好好学习”的茶染书签,有用茶染布制作的课本包,充满童真又不失传统韵味。
实践团成员客串“助教”,协助朱老师指导学生体验“点染技法”。“用毛笔蘸茶汤点画,点得重颜色深,点得轻颜色浅,像不像在布上画画?”成员小李学着朱老师的方式引导孩子,发现将技艺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是教学关键。朱老师告诉大家:“教孩子不能只讲技法,要让他们知道每片茶叶都有价值,这才是非遗教育的意义。”
此次实践让团队对“非遗育人”有了新认知:茶染不仅是手艺,更是培养专注力、创造力的载体。成员们结合管理专业知识,为工坊设计了“研学课程预约系统”流程图,建议通过分组教学提高体验效率。大家表示,将整理实践所得,为中小学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让茶染技艺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