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星火公益 “向阳花”
志愿帮扶队的支教队员们走进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前六汪村,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二胡课。这支由高校学子组成的队伍,带着精心准备的二胡与满腔的热忱,将弓弦间流淌的千年雅韵,变成了乡村少年触手可及的文化盛宴,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画卷上,添上了一抹鲜活的乡土色彩。
在许多乡村,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碎片化,缺乏持续接触机会。支教队员用《二泉映月》的旋律,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礼堂感受二胡藏着的千年情感;以
“村口老槐树的颤音”“秋收打谷的节奏” 为切口,将非遗与乡村生活绑定,让孩子们发现祖辈生活智慧是非遗鲜活注脚。这种模式让非遗跳出 “专业圈”,成为乡村青少年触手可及的文化养分。
非遗传承为乡村支教赋予深厚教育内涵。支教不止于知识传递,更在打开多元窗口。队员展示梧桐木琴筒纹理,讲述老匠人
“顺应材料性子” 的哲学,孩子们看到的是对传统的敬畏;他们拉起不成调的音,在掌声中体会喜悦,非遗传承化为成长力量。
这节二胡课,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民族乐器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当弓弦与琴弦的震颤在乡村回荡,当少年们的眼神与千年技艺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门艺术的延续,更是文化根脉在乡土的深扎。当更多这样的
“雅韵课” 走进乡村,当更多年轻人愿意接过传承的琴弓,非遗之花必将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