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需要结合这么多传感器技术知识!”在桂林领益智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职引未来,智绘桂梦”实践团成员、智能制造专业志愿者学生赵阳一边记录,一边感慨。6 月24日至7月16日,这支由22名师生组成的实践团走进桂林多家企业,用 23 天时间完成了一场“从校园到车间”的深度实践 —— 通过需求调研、技术对接、就业指导,既让学子触摸产业脉搏,也为企业与高校搭建起长效合作的纽带。
车间里的“实践课堂”:从需求出发锚定学习方向实践团的第一站,是桂林领益智造、长城电源技术等企业的生产一线。不同于传统参观,同学们带着“专业知识如何落地”的问题清单,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沉浸式调研”。在领益智造的精密组件车间,大家围观电路板检测的全流程,当看到“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快速识别微小瑕疵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同学们立刻联想到课堂上的“图像处理算法”,围着工程师追问“检测精度如何校准”“误判率怎么控制”。
“光看不行,得让学生知道企业‘缺什么’‘要什么’。”实践团指导老师王发提前与企业沟通,拿到了《岗位技能需求表》。在长城电源的座谈会上,企业 HR 将“新能源电源研发岗”的技能要求拆解为“电路设计能力”“仿真软件操作”“行业标准认知” 等具体条目,还对比了 “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的能力差距”。“以前觉得考高分就够了,现在明白‘能解决生产问题’才是硬本事。” 实践团成员田波在笔记里写下感悟。
校企协同的 “技术对接”:用专业能力回应产业需求
带着调研中收集的“需求清单”,实践团进入“技术实践 阶段。针对领益智造“基层员工技能培训”的需求,同学们结合参观时拍下的生产线视频,联合专业教师制作了《自动化设备运维图解手册》。手册里没有复杂术语,而是把“设备故障排查”拆成“看指示灯”“查连接线”“试操作”等步骤,还配上标注关键部位的实拍图。“比我们之前用的文字手册直观多了!”企业培训负责人试用后评价。
在长城电源的支持下,实践团还尝试了“小课题攻关”。针对企业提出的“简单数据可视化”需求,同学们利用Python设计了基础数据看板,能实时显示生产线的“设备运行状态”“产品合格率”等信息。虽然功能不算复杂,但企业技术团队表示:“这个尝试说明学生能把所学和我们的需求结合,后续可以深化合作。”
企业专家也主动走进实践团的“临时工作室”。长城电源研发总监带来的《储能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讲座,用“光伏电站案例”讲解“储能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逻辑,还现场演示了“如何将课本里的‘电池原理’转化为实际产品设计”。“讲座里提到的‘电池均衡技术’,正好能用到我的课程设计里。”实践团成员李勤勤说。
“想留桂林工作,但不知道有哪些好企业?”这是实践团调研时听到最多的疑问。为此,团队联合桂林盛才人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 “就业导航计划”,从 “信息对接”到“能力提升”提供全流程支持。
在桂林人才网的办公点,HR 专家为同学们开展“一对一简历诊断”。“你的项目经历只写了‘参与电路设计’,没说清用了什么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 专家手把手教大家用“具体数据+实际成果”优化简历,还模拟企业面试场景,针对“职业规划”“薪资预期”等问题进行指导。“原来面试时说‘愿意学习’太空泛,得结合岗位说具体方向。” 经过指导的大二学生说。
为打消“留桂发展”的顾虑,实践团还整理了《桂林电子信息企业就业手册》。手册不仅列出20家企业的招聘需求,还收录了5位“留桂工作学长”的故事——从“入职后的成长路径”到“桂林的生活成本”,用真实经历消除同学们的担忧。“学长在本地企业做研发,3年就成了项目骨干,这让我有了信心。” 一名志愿者说。
从“带着问题进企业”到“带着方案回校园”,这场实践让“产才融合”有了具体载体。正如实践团在总结中所说:“青春的成长,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而我们的实践,就是要让‘书里的知识’能回应‘路上的需求’。”这种双向赋能的探索,不仅为学子成长铺就道路,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了长远动能。
图为实践团同公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