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社会实践团踏上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土地,一头扎进拥有百年历史的“无失山房”茶染工坊。在这里,一场以青春智慧赋能千年非遗、以校村共建激活乡土技艺的实践画卷徐徐展开。
藤蔓掩映的院落里,深浅不一的茶褐色布帛在阳光下流淌着温润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茶叶与棉布交融的独特清香。主理人朱春莲——吕家染坊第六代传人,向围坐的队员们娓娓道来茶染的核心奥秘:“一煮二浸三晾”,她轻抚布匹纹路,感慨道:“一片茶叶的价值,不仅在于杯中清香,更在于它能染出千年文化的底色。差一分火候,便少一寸韵味。”然而,这项源于五代、因“南茶北引”工程在日照扎根的古老技艺,却深陷认知断层、创新瓶颈与传播乏力的困境。街头调研中,知晓茶染者寥寥无几,精美的手帕常被误作廉价工业品;传统纹样难以融入现代生活;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更是难以触及年轻群体。
竹架上的茶染布匹浸染着夕阳的余晖,而校园与乡村携手播下的种子已然萌芽。当村民展开大学生设计的“论语茶染卷轴”,当孩子们身着点缀茶纹的校服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那穿越千年的悠悠茶香,正浸润着新时代的经纬,晕染出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与共富图景。青衿志远,茶韵绵长,这场在黄海之滨书写的校村共富实践,正成为非遗活态传承最生动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