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其中AI技术的滥用更使诈骗形式更具隐蔽性、迷惑性,给公众财产安全和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市公安局作为打击此类犯罪的前沿阵地,积累了丰富经验与专业知识。为深入了解公安部门反诈工作,提升团队成员对新型犯罪形式的认知,为普及反诈知识贡献力量,烟台大学法学院“法盾防诈”实践队于7月14日—7月15日前往烟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反诈中心,重点围绕AI诈骗的防范与治理展开研究实践。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抵达烟台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反诈民警张警官接待了实践队一行,并为队员们系统介绍了反诈部门的分工与日常工作内容。张警官介绍,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下设预警劝阻、案件侦办、数据研判、宣传教育等多个工作组,各小组分工明确、协同联动,形成了“预警在前、打击跟进、宣传兜底”的全链条工作模式。其中,预警劝阻组负责实时监测潜在诈骗线索,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提醒群众;案件侦办组专注于诈骗案件的立案侦查与追赃挽损;数据研判组则依托大数据平台分析诈骗趋势,为精准打击提供支撑。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学习反诈宣传手册 “法盾防诈”实践队 张乐窈 供图)
在资料学习环节,张警官向实践队展示了近年来AI诈骗的典型案例集等材料。当前AI诈骗已形成多层级防范体系:基础层为技术识别,通过AI模型对诈骗电话、短信、视频等进行智能拦截;中间层是预警劝阻,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精准提醒;核心层则是源头治理,联合运营商、科技企业阻断诈骗工具的传播渠道。但AI诈骗的治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诈骗技术迭代速度快,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门槛持续降低,给识别拦截带来难度;二是跨区域作案特征明显,资金流、信息流隐蔽性强,增加了溯源打击的成本;三是部分群众防范意识薄弱,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对AI技术认知不足,易陷入诈骗陷阱。
实习期间,实践队成员积极参与反诈实务工作:协助民警整理近年来诈骗案件的涉案数据,对案件类型、受骗人群特征、涉案金额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为数据研判提供基础支持;参与预警劝阻工作,按照民警指导拨打预警电话,向潜在受骗群众讲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套路,提醒其切勿轻信陌生信息;策划制作反诈宣传内容,结合实习期间对各类诈骗手段的了解,实践队成员拍摄了一部反诈宣传片。该片聚焦群众日常生活中易遭遇的AI诈骗场景,通过模拟AI诈骗过程、拆解套路环节、演示防范要点,直观呈现诈骗分子的常用伎俩与应对方法,旨在提升公众的整体反诈意识和辨别能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预警劝阻岗位接听电话 “法盾防诈”实践队 胡雅淇 供图)
7月15日下午,实践队成员参与烟台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与北京银行(烟台分行)反诈交流座谈会,在会上听取了反诈中心民警有关电信网络诈骗现状的分析以及银行反诈举措的汇报。实践队成员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提出公安局和银行可与附近高校合作利用开学季节点联合开展反诈宣传活动等建议。会议结束后,实践队还受邀参观北京银行(烟台分行)营业厅,深入了解北京银行反诈预防举措。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北京银行(烟台分行)“法盾防诈”实践队 李紫杉 供图)
通过此次实习,实践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了AI诈骗的复杂性与反诈工作的艰巨性,也深刻认识到法律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结合的重要性。后续,实践队将结合实习所得,整理AI诈骗防范建议,通过校园宣讲、社区普及等形式,助力提升公众对AI诈骗的辨别能力,为构建全民反诈格局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