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中,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职引未来,智绘桂梦”实践团于6月24日至7月16日走进桂林市多家本地企业,开展为期 23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深化专业与产业对接、畅通人才与市场链接”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技术交流、职业指导等多元形式,既为地方企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也为高校学子搭建起从校园到职场的实践桥梁。
实地调研摸需求:架起校企信息虹桥实践团首站聚焦“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车间走访+座谈交流”的形式,深入了解桂林本地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需求及人才标准。在桂林领益智造有限公司的精密组件生产车间,同学们近距离观察自动化生产线运作流程,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结合产线对“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制造”等专业的技能要求进行讲解——从电路板检测的精度标准,到设备运维的应急处理能力,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课本知识”与“产业实践”的结合点。
座谈环节中,实践团与长城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HR 团队展开深度交流。企业代表围绕“新能源电源研发趋势”“制造类岗位核心竞争力” 等主题分享经验,并针对同学们关心的“专业技能提升方向”“职场新人成长路径”等问题逐一解答。“以前总觉得‘学好课本就行’,现在才知道企业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团成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三学生说。
通过系列调研,实践团梳理出《桂林电子信息行业人才需求清单》,涵盖“硬件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检测”等6类岗位的技能要求,为后续校企合作和学生职业规划提供了精准参考。
在摸清需求基础上,实践团将“技术实践”作为核心环节,推动高校知识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在桂林领益智造的实验室,同学们在企业工程师指导下参与 “精密组件检测流程优化”小课题,结合专业所学提出“视觉检测算法简化方案”,虽未完全落地,但得到企业技术团队的认可:“学生的创新思路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
针对企业提出的 “基层员工技能提升”需求,实践团联合专业教师设计了《智能制造基础操作手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拆解自动化设备的基础运维步骤,方便企业用于员工培训。“手册里的案例都来自我们参观过的生产线,接地气、好理解。”实践团指导老师王发表示,这种“从企业来、到企业去”的实践模式,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锻炼。
此外,企业专家还走进实践团临时学习点,开展“行业前沿讲座”。长城电源的研发总监以《新能源电源技术发展与人才需求》为题,从“光伏逆变器研发” 到“储能电池管理”,结合具体项目讲解行业趋势,帮助同学们明确学习方向。“讲座里提到的‘储能技术’,正好是我考研想报考的方向,收获很大。” 实践团成员说。
为助力学子“留桂发展”,实践团联合桂林盛才人力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毕业生求职痛点推出系列服务。在桂林人才网的办公场地,同学们接受了“简历优化+模拟面试”定制指导——HR专家逐份点评简历,指出“项目经历表述模糊”“技能与岗位匹配度低”等常见问题,并示范如何用 “STAR 法则”量化实习经历。
模拟面试环节还原了企业招聘场景。“请说说你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及解决办法?”面对面试官的提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略显紧张,在引导下逐渐理清思路。“这种实战演练比看攻略有用多了,知道了自己表达上的不足。”实践团成员说。
针对“留桂发展意愿不强”的问题,实践团还整理了《桂林重点企业就业指南》,涵盖20家本地企业的薪资水平、晋升路径、人才政策等信息,并用“学长学姐就业案例”增强说服力。“原来桂林的电子信息企业能提供这么多研发岗位,不一定非要去一线城市。”不少同学在了解后表示改变了认知。
此次实践虽已结束,但校企合作的后续行动正在推进。目前,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已与桂林领益智造、长城电源达成初步共识,计划秋季学期开设“企业定制班”,由企业提供实践课程和实习岗位,定向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
从“摸清需求”到“技术对接” 再到“就业服务”,“职引未来,智绘桂梦”实践团以实际行动探索产才融合新路径。正如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中所说:“青春的价值,在于把学识转化为助力地方发展的力量。”这份实践成果,不仅为高校学子成长指明方向,也为地方企业人才引进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同桂林人才网运营公司交流
图为实践团与企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