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房怡妍)为贯彻落实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部署。2025年7月7日至2025年7月11日“素坯绘梦·瓷韵振兴”志愿服务队走进了广东省大埔陶瓷工业研究所进行了陶瓷研究调研学习,开启了一场奇妙的陶瓷文化之旅。在这里,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陶瓷的悠久历史,还亲眼目睹并亲身体验了陶瓷的制作过程,感受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完美融合。
▲图为高陂陶瓷研究所
陶瓷的历史渊源
陶瓷历史悠久,大埔陶瓷渊源深厚。商周时,大埔先民已制陶器;秦汉至唐过渡到釉陶;宋末元初向瓷器生产方向发展,青花瓷出现;明清进入兴盛期,形成以南部为中心的格局;民国有细瓷生产;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发展,现逐步形成完整产业体系,是陶瓷文化重要传承地。
▲图为研究所陶瓷盘
陶瓷制作奇妙之旅
研究所内琳琅满目的陶瓷展品深深吸引人们。从造型古朴的陶罐到精致细腻的瓷器,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陶瓷制作的精湛技艺。工作人员带领大家走进了陶瓷制作车间,揭开了陶瓷诞生的神秘面纱。
▲图为陶瓷研究所陶瓷挂画
▲图为队员参观陶瓷研究所
一、原料准备
陶瓷制作的第一步是准备原料。大埔地区优质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宝藏。工人们将高岭土经过筛选、清洗和晾晒,去除杂质,确保原料的纯净度。这些经过处理的高岭土,质地细腻,是制作高品质陶瓷的基础。
▲图为研究所厂区内陶土的装置容器
▲图为队员们参观厂区
二、注浆成型
接下来是注浆成型环节,这是陶瓷制作里极具特色的一步。将处理好的高岭土泥浆,注入特定形状的模具中。随着泥浆缓缓流入,模具内部被逐步填充。待泥浆在模具里凝固后,开启模具,一个带着模具轮廓、初具形态的陶瓷坯体便呈现出来。这一过程需精准把控泥浆浓度、注浆时间与压力,稍有偏差,就可能让坯体出现瑕疵,是对工艺细致度的严格考验。
▲图为师傅在演示注浆步骤
▲图为队员在进行注浆
三、脱模修坯
坯体干燥到一定程度后,顺着模具的缝隙轻轻撬动,将坯体脱模,然后进行修坯。修坯先观察整体,用湿海绵擦去浮尘。拿刮刀呈45度角,从底部向上轻刮,力度均匀,凸起处多次轻修,别一次刮太多。边缘修平滑,拐角弧度要自然,用手摸查不平整处及时调整,最后用干净海绵再擦一遍。
▲图为师傅在进行脱模
▲图为坯体成功脱模
▲图为陶瓷师傅在修坯
四、装饰绘画
修坯完成后,就准备装饰绘画。坯体绘画前,先按釉下彩(如青花)或釉上彩(如新彩)的类型准备对应颜料,用铅笔在坯体上轻勾图案轮廓,力度以不留下深痕为宜。调颜料时注意浓稠度,过稀易晕染,过稠则线条滞涩。若涉及青花分水,勾线后用干净笔蘸水沿线条晕染,控制水分避免冲垮轮廓。填色时按轮廓走势运笔,保持方向一致,避免反复涂抹导致颜色不均,边缘需规整。完成后将坯体置于通风处,待颜料干透再进行后续步骤。
▲图为队员在进行坯体绘画
五、坯体上釉
装饰绘画完成后,陶瓷坯体进入上釉阶段。上釉前先检查坯体是否干净,有粉尘需用干布擦净。根据器物形状选择浸釉、淋釉或刷釉方式,浸釉时双手持坯体底部,快速浸入釉浆再平稳取出,控制时间避免釉层过厚;淋釉要匀速移动坯体,让釉浆均匀覆盖;刷釉需用软毛刷,顺着一个方向刷,避免来回涂抹产生刷痕。注意器物口沿和底部要少上釉,底部若沾釉需用布擦掉,上完釉后放在通风处晾干,避免碰撞导致釉层脱落。
▲图为师傅在进行上釉
▲图为队员在给陶瓷上釉
六、入窑烧制
陶瓷坯体在完成上釉后,会被小心送入窑炉内。窑炉逐步升温至1300多度的高温,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数小时到数十小时的持续烧制,坯体中的矿物成分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同时水分和杂质被彻底去除,最终从原本脆弱的坯体转变为质地坚硬、表面光滑且结构稳定的陶瓷成品。
▲图为师傅装窑场景
▲图为队员和师傅将窑车推进窑室
陶瓷的传统创新与未来发展
几日的参观与实践体验,让服务队队员切实体会到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大埔县陶瓷工业研究所不仅完整保留了传统陶瓷制作技艺,还在传承中持续探索创新 —— 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研发出更多契合当代生活场景的陶瓷产品,让拥有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今,大埔陶瓷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标准化转型,以宝丰陶瓷为代表的企业引入先进智能设备、加大研发投入。未来,在政府政策扶持与企业创新奋进下,大埔陶瓷定能在传承中创新,扩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产业新飞跃,续写瓷韵华章。
▲图为陶瓷研究所的陶瓷素坯产品
▲图为队员亲手制作的陶瓷
▲图为陶瓷研究所的陶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