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烟染得素衣黄,一寸布纹一寸香。”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在“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开启了一场有关茶染技艺的实践。团队以“触摸非遗温度,激活茶乡动能”为主题,通过沉浸式体验染制工艺、系统性梳理技艺脉络、创新性探讨传播路径,探寻这门古老手艺在当代茶乡发展中的独特价值,让千年茶染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让实践更具针对性,团队提前一个月便启动了系统筹备。成员们兵分三路:一路查阅文献,梳理茶染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整理出从唐代“茶褐布”到现代茶染的发展脉络;另一路走访日照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收集当地茶染技艺的传承谱系、现存困境等一手资料;还有一路则通过线上问卷调研,面向全国1000余名青年群体开展“茶染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仅12%的受访者了解茶染技艺,这更坚定了团队推广非遗的决心。结合前期准备,团队最终确定了“技艺记录—问题诊断—方案设计”的实践框架,为实地调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7月13日清晨,传承人朱春莲老师早已在院中忙碌:竹匾里摊晒着刚从茶山采摘的老茶叶,大铁锅里翻滚着琥珀色的茶汤,旁边的木架上挂着刚染好的茶布。在朱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始了茶染手帕的亲身体验。选布、捆扎、浸染、晾晒,每一个步骤都暗藏玄机。当队员们将捆扎好的手帕放入沸腾的茶汤中时,原本清澈的茶水渐渐染上了布料的底色。午后,队员们将浸染后的手帕挂在院中竹竿上晾晒,随着水分逐渐蒸发,布料的颜色慢慢变深,原本素白的手帕上浮现出或疏或密的纹理。
午后的茶歇时间,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深度座谈在工坊的茶室里展开。朱老师泡上今年的新茶,话题从技艺传承的困境自然延伸开来。“最难的是坚守。”朱老师轻轻抿了一口茶,语气中带着些许感慨,“茶染不像机器印染那样高效,单是熬制染料,就要守在灶台边四五个小时,火候差一点,颜色就不对。现在的年轻人,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学这个的太少了。”她还提到原料的季节性难题:“夏天茶山有采不完的茶叶,可到了冬天,只能用晒干的陈茶,染出的颜色会偏暗,客户接受度就低了,工坊冬天的订单量只有夏天的一半。”
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结合前期调研成果各抒己见。实践队成员提出,可以利用电商平台,把茶染作品做成‘茶乡文创’套餐,搭配日照绿茶销售,既推广了技艺,又带动了茶产业;还可以设计茶染体验课程,让来日照旅游的游客亲手制作茶染手帕、书签,把“体验感”变成“记忆点”。朱老师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这些想法,不时点头回应:“你们年轻人的思路活,这些建议很有启发。非遗传承,确实需要老手艺加新想法。”
离开“无失山房”时,队员们手中捧着自己染制的手帕,仿佛捧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茶染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日照茶乡文化的缩影——它连接着茶山与市场,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更承载着手艺人的坚守与青年一代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