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徽州的土地,青砖黛瓦间流淌的古韵便将我包围。这次“三下乡”实践中,参观徽州徽墨厂与历史博物馆的经历,让我在笔墨香与岁月痕中,触摸到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温度。
在中国的文房四宝中,徽墨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穿越千年的墨香。而在徽州,有这样一座承载着徽墨制作历史与文化的工厂——徽州徽墨厂,它就像一位时光的记录者,见证着徽墨的兴衰荣辱,传承着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在徽墨厂的车间里,我们看见老师傅手持牛角刻刀,在墨模上细细雕琢。他指腹的老茧与专注的眼神,诉说着千年技艺的坚守。从松烟采集到和胶捶打,从入模定型到描金题字,一块徽墨要经过上百道工序。当看到老师傅用祖传技法调出“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墨色时,我忽然明白,所谓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匠人对“慢工出细活”的执着。徽州制墨的技艺深深吸引着我们团队成员,于是我们也亲自体验了制作墨条和描金的工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那些在墨锭上流转的山水花鸟,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成为中华文化的微观载体。
徽州历史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更是徽州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它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能穿越千年时光,领略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进徽州历史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有宋代文人手书的墨迹,有明清商贾收藏的砚台,有记录宗族迁徙的族谱,还有描绘民俗风情的壁画。每一件文物都有对徽州文化的独特意义。博物馆中游客众多,都与同行的人激情欣赏讨论着感兴趣的藏品。最让我动容的是一组清代“文房四宝”套件,砚台的雕工与徽墨的色泽相得益彰,旁边泛黄的宣纸手稿上,还留着古人批注的蝇头小楷。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一代代徽州人对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实践结束后,徽墨厂的匠心传承与徽州博物馆的文化沉淀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典籍,而是融入生活的技艺、器物与精神。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做文化的见证者,更要做传承的践行者,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次“三下乡”之旅,不仅是一次实践学习,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温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