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照市东港区 “无失山房” 的实践时光里,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的成员们,于茶染工艺的细微之处,探寻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所在。
成员们注意到,朱春莲老师选用的茶叶有着严格的讲究。不同季节的茶叶,在染制时呈现出的效果大不相同。春茶芽叶细嫩,染出的颜色偏浅黄,带着清新的草木气;夏茶叶片厚实,染出的色泽呈深褐,透着沉稳的质感;秋茶则介于两者之间,颜色温润柔和。朱老师的竹筐里,不同季节的茶叶被分装在陶罐中,标签上详细记录着采摘时间和适用的染制物件,这份细致让成员们深受触动。
在布料的选择上,也藏着不少学问。实践团发现,朱老师总是根据染制物件的用途来挑选布料。制作贴身的手帕,会选用柔软的棉纱;制作耐用的桌旗,则用厚实的亚麻布;而制作装饰性的挂画,又会选择轻薄的苎麻。不同的布料与茶染相遇,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棉纱吸色均匀,染出的纹样细腻;亚麻布纹理粗犷,茶渍在上面形成自然的斑驳感;苎麻则通透飘逸,颜色更显淡雅。
染制过程中的水温控制更是关键。朱老师的老灶台旁,放着一支刻度精准的温度计。煮制绿茶染液时,水温需控制在 80℃左右,这样才能保留绿茶的清新色泽;而煮制红茶染液,水温则要达到 100℃,让红茶的醇厚充分释放。成员们在尝试时,曾因水温把控不当,导致染出的颜色与预期相差甚远,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茶染工艺的成败,往往就取决于这些细微的差别。
茶染后的晾晒方式也颇有讲究。朱老师会根据布料的材质和染制的颜色,调整晾晒的位置和时间。颜色浅的布料,要避免阳光直射,以防褪色;颜色深的则可以放在阳光下充分晾晒,让色泽更加稳固。有一次,成员们将刚染好的浅绿茶染布直接放在烈日下暴晒,结果颜色变得暗淡无光,这也让他们记住了这一重要细节。
这些藏在茶染工艺中的细微之处,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被实践团的成员们一一拾起。它们不仅展现了传统技艺的严谨与精致,更让成员们明白,非遗传承不仅要学习技艺的流程,更要领悟其中的匠心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