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渍晕染时光色,布纹交织古今情。”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踏着夏日的蝉鸣,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这里,一片茶叶与一方素布的相遇,不仅是古老技艺的生动呈现,更成为实践团探寻非遗传承路径的鲜活样本。成员们在传承人朱老师的指引下,触摸茶染工艺的历史脉络,亲手体验布料从素白到斑斓的蜕变,更围绕这门技艺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展开深度交流,试图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延续寻找新的可能。
推开“无失山房”的木门,一股混合着茶叶清香与草木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院子里,竹架上晾晒着一排排深浅不一的茶染布料,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在布面上,让那些由茶渍晕染出的纹路仿佛有了生命——有的如秋叶漫舞,有的似溪水流淌,有的像远山含黛。朱老师笑着介绍:“茶染的妙处,就在于‘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同样的茶叶、同样的布料,每次染出的花纹都独一无二,这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温度。”
在染料制作区,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古法茶染的第一道密码。竹匾里摊晒着不同阶段的茶叶:新采的日照绿茶带着青涩,发酵后的老茶透着温润,而经过反复熬煮、晾晒的茶渣,则呈现出深沉的褐绿色。“咱们日照的绿茶茶多酚含量高,染出的颜色更鲜亮;用老白茶做染料,布料会带着淡淡的蜜香。”朱老师一边演示如何将茶叶与草木灰按比例混合,一边讲述其中的门道。
最让实践团成员们着迷的,是亲手体验茶染的过程。在操作间里,大家围在木盆旁,看着素白的棉围巾被浸入煮沸的茶汤中。成员们小心翼翼地尝试着,有的扎出整齐的格子,有的捏出随性的褶皱。当围巾被从茶汤中捞出,经过清水漂洗、阳光晾晒,原本单调的白布上渐渐浮现出或深或浅的纹路,带着茶叶独有的温润色泽,每个人的作品都各有韵味。
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与朱老师探讨起茶染的传承路径。朱老师坦言,现在最大的难题是缺乏年轻传承人,“年轻人觉得这活儿费时费力,不如打工来钱快。”实践团成员们则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可以通过短视频记录茶染过程,在社交平台上推广;还可以与设计师合作,开发茶染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棂,照在晾晒场上的茶染布料上,光影流转间,仿佛能看到时光的痕迹。实践团成员们捧着自己染好的围巾,闻着上面淡淡的茶香,忽然明白了朱老师说的“传承”二字的分量。它不仅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将自然的馈赠、前人的智慧,转化为当代生活的温度与美感。
离开“无失山房”时,夕阳正将天空染成暖橙色,与晾晒场上茶染布料的颜色相映成趣。实践团成员们知道,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体验,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正如朱老师所说:“茶染的颜色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深,就像老手艺,越是沉淀,越有味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或许能做的,就是用创新的思路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活力,让茶染的清香,既能飘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能融进当下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