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失山房”的屋檐下,晾衣绳上挂满刚从染缸取出的布料。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正忙着将布料浸入清水中,进行第一次漂洗。茶褐色的水顺着布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痕迹,又被阳光迅速晒干。
朱春莲老师将漂洗后的布料铺在光滑的青石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槌头起落间,布料渐渐舒展,原本紧绷的纤维变得柔软。实践团成员们轮流接过木槌,力道从生涩到平稳,石板上的布料在捶打下泛起细密的褶皱,像被揉皱又抚平的时光。
第二次染色前,需要将布料完全晾干。成员们小心地将布料重新挂好,调整间距确保通风均匀。阳光穿过布料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茶褐色光影,与晾衣绳的影子交织成网。偶有微风拂过,布料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诉说染色过程中的秘密。
再次入缸时,布料吸收茶汤的速度明显加快,颜色也比第一次深邃了许多。成员们用长杆将布料在缸中翻动,确保每一寸都被茶汤浸润。缸底沉淀的茶渣随着搅动轻轻上浮,又缓缓落下,在布料表面留下若有若无的印记。
最终定型的布料要经过皂角水的浸泡。朱春莲老师从陶罐中取出捣碎的皂角,与热水混合成淡黄色的液体。布料在其中浸泡时,表面泛起细密的泡沫,将多余的浮色带走。实践团成员们用竹筷轻轻拨动布料,看着泡沫从茶褐变成浅黄,如同见证一场色彩的沉淀。
当最后一批茶染布被整齐地叠放在竹篮里,暮色已经漫进工坊。布料散发着淡淡的茶香与皂角的清苦,触感温润厚实。实践团成员们看着这些历经多次淬炼的作品,指尖拂过布料上深浅不一的纹路,仿佛触碰到了时光在布上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