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染忆”实践团的12名“00后”学子,扎根日照无失山房茶染工坊。他们用短视频镜头对准朱春莲老师布满茶渍的双手,一条《三浸三晾,日照茶染千年密码》的纪实短片在社交媒体获赞超30万——这场跨越代际的非遗对话,拉开了青春赋能茶染的序幕。
离别前夜,染坊灯火通明。队员们与村民共同封装200份“茶染非遗体验包”,内含日照绿茶、素绢与朱老师手绘技法卡。这些包裹将发往全国高校文创社团,把茶染种子撒向更远方。“我们不是过客,”队长陈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当茶香浸润青春,传承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夕阳染红晾布架,少年们背起行囊。而那些被茶色浸透的球鞋、直播间里的乡音、飞往远方的体验包,正无声宣告:非遗传承的密码,藏在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里。

2025年6月,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染忆”实践团的12名“00后”学子,扎根日照无失山房茶染工坊。他们用短视频镜头对准朱春莲老师布满茶渍的双手,一条《三浸三晾,日照茶染千年...
在日照东港区乡村振兴版图上,一项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染忆”实践团与无失山房茶染工坊的深度联动,探索出“非遗活化+产业振兴”的校村共建新范式。随着...
古籍修复师徐老的书案上,半页虫蛀的《茶经》正在茶汤中苏醒。他取十年普洱熬浓汁,以毫尖笔蘸染补纸。茶色随修补次数层层加深,蛀洞边缘自然晕出云纹,竟比机械修复更合古...
寅时的庙山前村还浸在青灰色薄雾里,张阿婆已踩着露水走进茶园。她佝偻着腰,专拣经了霜的老茶叶:“嫩芽留给茶客,粗叶自有天命。”竹篓里深绿的叶片还裹着夜气,将被熬煮...
“这片老茶叶含茶多酚23.6%,最适合染月白色。”在日照茶染实验室,技术员用滴管测量染液浓度。曾经凭经验传承的古老技艺,如今被解构成精确的分子公式——绿茶中的儿茶素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