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承载着特殊记忆的地方,它们记录着先辈们的奋斗与坚守,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2025年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赤旌载梦实践队来到甘肃省兰州市,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旧址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在探寻中感受岁月的沉淀,于感悟中体会传承的意义。
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兰州战役纪念馆的台阶,实践队员们的脚步仿佛与历史产生了共鸣。步入展馆,沈家岭战役的全景沙盘首先映入眼帘,讲解员的声音将大家带回1949年的夏天:“八千多名战士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中最小的才十七岁。”玻璃展柜里,一双磨穿鞋底的布鞋静静陈列,鞋帮上的痕迹虽已陈旧,却能让人想象出主人曾经的奔波与奋进。一面布满弹痕的红旗更是让人驻足,讲解员介绍说这是战士们用心守护的旗帜,那份对信念的执着仿佛仍在展厅中传递。此刻,那些曾经在书本中读到的故事,变得如此具体而真切,让人深刻感受到先辈们用生命书写的担当。
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旧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院内那株1937年栽种的石榴树,如今枝繁叶茂,挂满了饱满的果实,工作人员说它见证了无数个为理想而忙碌的日夜。东厢房里,一台老式发报机旁堆着译电手稿,尽管字迹在岁月的侵蚀下有些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坚持”“守护”等字眼。西厢房的煤油灯盏虽已没有了灯芯,却让人仿佛看到曾经在这里点亮的微光——正是这点点光亮,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当听到“仅1938年就有五百多名进步青年经这里去往心中的方向”时,便能体会到这种坚守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记忆。
实践途中,队员们在社区开展的文化调研,让大家看到了传承的力量。78岁的张爷爷曾亲历兰州战役,他颤巍巍地指着胸前的纪念章说:“当年我们推着独轮车给前线送物资,就想着让娃娃们能过上安稳日子。”而与中学生的交流中,他们对历史故事的熟悉程度让人惊喜——有人能完整背诵《七律·长征》,有人能讲述先辈们在甘肃的奋斗历程。这种跨越年龄的共鸣,让大家感受到,那些珍贵的记忆从来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延续的生命力量。
返程时,车窗外的黄河奔腾东去,裹挟着泥沙却始终向前。这水流仿佛象征着那些流淌在岁月中的精神,从历史深处而来,带着先辈们的执着与期盼;向未来而去,需要我们用青春与努力为其增添新的活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或许不必像先辈那样直面艰难险阻,但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这份精神——在课堂上钻研学问时,想想那些在灯下专注工作的前辈;在面对困难犹豫时,念念那些在土地上奋进的身影;在规划人生道路时,记得那些先辈们最朴素的愿望:“让后人过上好日子”。
这次兰州之行,与其说是一次寻访,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触动。当夕阳为纪念馆的纪念碑镀上金边,大家明白,那些深埋在土地里的记忆、那些镌刻在砖瓦间的坚守、那些流淌在生活中的信念,早已成为前行路上最珍贵的财富。传承这些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每一个今天的努力,都不辜负昨天的付出;让每一份坚持,都成为奔向明天的力量。这,便是此行最深的感悟,也是留给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