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失山房” 的老茶缸里,茶汤正冒着热气。朱春莲老师给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倒上茶,话匣子也随着茶香打开了。
“咱日照的茶染,和别处不一样。” 朱老师指尖敲着桌面,“当年‘南茶北引’,茶树在海边扎了根,用这海雾滋养的茶叶染色,布料里都带着股咸润气。” 她指着墙上一幅茶染长卷,上面用深浅不一的茶色绘着日照港的轮廓,“这是我老伴儿生前染的,他总说,要让茶染记下家乡的模样。”
实践团成员们凑近细看,发现画卷边缘还留着细密的针脚。“这是染坏了三次才成的,” 朱老师眼里闪着光,“每次失败就拆了重染,茶渍一层层叠上去,倒显出港湾的层次感了。” 成员小郑轻轻触摸布料,能感受到纤维里沉淀的时光。
聊到茶染与生活的联系,朱老师起身从柜子里翻出个旧木箱。里面是各式各样的茶染工具:磨得发亮的竹制染棒、补了又补的棉布手套、记着染色配方的泛黄账本……“这账本里记的不只是配方,还有哪年的茶叶最适合染婚庆布,哪场雨后的空气能让颜色更鲜亮。”
夕阳西下时,朱老师教大家用茶染技法拓印日照的贝壳。当带着茶香的贝壳纹样出现在布上,成员们忽然明白,茶染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日照人用时光和情感编织的乡愁。
离开时,朱老师把那本旧账本借给了实践团:“你们年轻人脑子活,说不定能从老法子里,找出新路子。” 账本封面的茶渍,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像一颗跳动的文化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