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的信有回信啦!”7月20日,山西吕梁前青塘九年制学校的教室里传来孩子们雀跃的声音。长安大学赴山西吕梁“渭水启航,绘梦青塘”暑期社会实践队此前组织的“尺素传情”写信课,近日收到了来自四川乐山小朋友的首批回信。跨越千里的书信往来,让这份始于笔尖的友谊有了双向的温度。
拆信时刻:字里行间藏着远方的故事
当实践队员将一沓贴着四川邮戳的信封带进教室时,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目光紧紧盯着那些写着自己名字的信封。“这是乐山的小朋友给我画的熊猫!”一名学生举着信里的插画兴奋地展示,画上的熊猫捧着竹子,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我们这里的熊猫基地超好玩!”;另一名学生则认真读着信中关于乐山甜皮鸭的描述,悄悄在笔记本上记下“下次让爸爸妈妈带我尝尝”。
信里的内容朴素又真挚:乐山的小朋友分享了家乡的三江汇流景色,描述了课间跳皮筋的快乐,还附上了自己制作的叶脉书签;有的孩子在信里问“吕梁的红枣是不是像课本里写的那样甜”,有的则邀请“秋天来乐山看大佛,我可以当小导游”。孩子们一边读信,一边和身边同学分享,教室里不时响起笑声,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远方朋友”,在文字里变得鲜活起来。
实践队员们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也倍感欣慰。“上次写信时,有孩子纠结‘该说什么’,现在捧着回信反复读,还主动问‘能不能马上写回信’,这就是书信最动人的力量。”队员刘朝茜说。
学生拆信(杨佳阳摄)
提笔再书:让友谊在笔墨间延续
收到回信的兴奋还未褪去,孩子们已经主动提出“要给新朋友写回信”。这一次,他们不再需要引导——有人要给乐山的朋友介绍吕梁的窑洞文化,特意画了家乡的窑洞结构图;有人把家里种的红枣晒干装在信封里,想让对方“尝尝吕梁的味道”;还有的孩子认真回应信里的问题,一笔一划写下“我们这里的红枣又大又甜,等你来吃”。
教室里再次响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字迹里多了份笃定与期待。孩子们知道,远方有双眼睛正等着读这封信,这份“被期待”的感觉,让每一个字都变得郑重起来。实践队员们依旧在旁协助,偶尔提醒“地址要写清楚,不然朋友收不到哦”,更多时候则是笑着看着孩子们,感受这份跨越千里的联结。
以信为媒:让成长在交流中延伸
此次收到回信,让“尺素传情”活动从“单向寄出”变成“双向奔赴”。对前青塘九年制学校的孩子们来说,书信不再是一堂课的作业,而是与远方朋友保持联系的纽带。他们通过文字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在分享与回应中学会表达、懂得共情,视野也跟着信件里的故事越拓越宽。
长安大学实践队也将继续跟进书信往来,计划后续组织“两地风物分享会”,让孩子们通过照片、手工作品等形式,进一步向对方展示家乡特色。“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写一封信、等一封回信’,而是能成为乡村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让他们在友谊中感受温暖,在交流中共同成长。”实践队领队说。
从吕梁到乐山,从寄出到收到,薄薄的信纸承载着远超文字的意义。这份始于暑期课堂的书信情谊,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理解与联结的种子,也让“尺素传情”的故事继续生长。
学生们拿到回信后合照(周泠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