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 “无失山房” 飘着新煮的茶香,朱春莲老师正用茶染布擦拭刚采来的金银花。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站在一旁,看她将带着露水的花枝摆放在染好的棉布上。
“这布啊,能当茶席,能做包袱,还能包咱日照的虾皮。” 朱老师拿起块巴掌大的茶染方巾,往竹篮里一铺,海产的咸鲜混着茶香漫开来。成员们发现,手工坊的窗台上、门帘边,到处都是茶染制品,连装针线的小布袋都是茶褐色的。
“以前过日子讲究‘一布多用’,” 朱老师坐在老藤椅上穿针引线,“孩子的尿布用茶染,防蚊虫;老人的枕套用茶染,安神。这布越用越软和,就像家里的老物件,有感情。” 她边说边教大家给茶染布锁边,银针在布面上穿梭,留下细密的纹路。
午后突然下起小雨,朱老师赶紧把院里晾晒的茶染布收进屋檐下。“这雨好,能让布料更服帖。” 她指着布上因雨水晕开的淡色斑点,“你看这像不像海边的小石子?” 成员小吴掏出手机拍下,“回去做成表情包,说不定能让更多人喜欢茶染。”
雨停时,朱老师用茶染布包了些新茶送给实践团。“这布透气,茶叶不容易受潮。” 布包上用彩线绣着小小的海浪纹,是她昨晚连夜绣的。成员们捧着带着余温的布包,仿佛捧着日照人对生活的细腻心思。
离开时,雨过天晴的阳光穿过茶染门帘,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实践团成员们知道,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茶染布,终将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