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火志愿服务队开展3D打印启蒙课,点亮乡村孩童创意星空
(通讯员宣乐颜 潘一帆 吕思易)7月25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青火志愿服务队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小学顺利开展《神奇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课程,志愿者刘子乾以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四至六年级学生探索3D打印的奥秘,让前沿科技走进乡村课堂,为孩子们推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制造的大门。

志愿者刘子乾讲解3D打印(潘一帆摄)
课程伊始,志愿者刘子乾以“关节龙、手办如何从数字变成实体”的问题引发好奇,将3D打印的发明形象化比喻为“魔法师的诞生”,讲述了其技术发明、深化与应用普及的发展历程。
“就像堆积木一样,3D打印是一层层堆叠材料,让虚拟模型变成真实物件。”志愿者刘子乾用通俗的比喻解释3D打印“增材制造”原理,并借助电影《流浪地球》3D打印实物道具实例,帮助孩子们生动理解3D打印先进性与广泛运用场景。同时,志愿者还将3D打印机搬到课堂中央,细致展示其结构部件,讲解打印工作的原理。志愿者还带来了提前打印好的小船模型、关节龙、手办等物件,孩子们争相触摸这些从“数字世界”走进现实的作品,感受3D打印作品的表面纹理与精巧结构。

志愿者刘子乾带领孩子们观察3D打印机(吕思易摄)
课程更引入前沿视角,介绍了AI在3D打印中的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创造。现场演示了在给予AI关于书本的打印指令后,其迅速根据文字描述生成书本图片、再转化为立体书本模型、最后被切片软件解构成可执行的打印指令这一过程,引领孩子们在实操中挖掘“科技+创意”的无限可能,点燃了他们对无限创造的憧憬。

志愿者刘子乾演示3D打印机操作过程(宣乐颜摄)
理论讲解后,课程进入创意实践环节。刘子乾分发提前打印好的小房子框架、小桥、星星、蘑菇等“魔法基石”,搭配超轻粘土和画笔,鼓励孩子们搭建专属“魔法村庄”。孩子们兴奋地为粘土角色设计故事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卡纸方寸间蓬勃生长。最终,所有作品汇聚成一片壮观的“魔法世界”,孩子们自豪地为自己的杰作命名,分享创作背后的奇思妙想,并荣获象征荣誉的“魔法造物师”奖励。指尖流淌的不仅是粘土,更是被科技之光点亮的自信与梦想。

孩子们搭建3D“魔法世界”(吕思易摄)
“3D打印不急不躁,却能将虚幻变为真实,将想象凝固成形。”志愿者刘子乾在课程尾声深情寄语,“希望这堂课能让孩子们触摸科技的温度,感受科技的桥梁,种下‘敢想敢造’的种子,未来用创造力改变生活。”
此次课程将前沿科技与手工实践结合,既拓宽了乡村儿童的科技视野,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青火志愿服务队用科技力量丰富乡镇小学的课堂,以科技之光照亮每一颗童心,以实际行动点燃奉献热情,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青春洋溢的动人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