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日照市东港区的“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踏着露水而来,为这座隐于乡野的手工作坊注入了青春活力。“青蓝相济染春秋,草木含映古今”,门楣上的楹联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恰如茶染工艺本身,既承载着岁月沉淀,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传承人朱老师的指引下,实践团首先走进了染料晾晒区。竹架上整齐排列的茶渣饼散发着淡淡的发酵香气,阳光穿过叶片的缝隙,在青灰色的茶料上投下斑驳光影。朱老师指尖拂过晾晒的茶料,轻声讲解:“这是用日照绿茶的老叶和茶梗制成的,咱们当地的茶叶茶多酚含量高,染出的布面会带点琥珀色的暖调。”转过月亮门,成品陈列室里的茶染作品更令人惊叹:靛蓝色的桌旗上晕染着自然形成的云纹,素色围巾上茶渍勾勒出远山剪影,就连寻常的棉麻布袋,也因茶染的温润质感变得雅致起来。
体验环节中,成员们围坐在青石台前,亲手将素白围巾浸入茶染液中。温热的液体裹挟着布料,泛起细密的茶褐色涟漪。“要顺着一个方向搅动,让颜色均匀附着。”朱老师手把手指导着,看着年轻人因布料渐变色而发出的惊喜赞叹,她眼中满是欣慰。晾晒时,挂满茶染围巾的晾衣绳在风中轻摆,宛如一串流动的茶褐色音符。
午后的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们与朱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当看到孩子们在研学课程中绘制的茶染手帕——有的印着茶树图案,有的写着“茶”字篆体,大家深刻感受到非遗与教育结合的奇妙。“我们查资料时发现,日照茶产业年产值超20亿元,但茶染这样的衍生技艺知道的人还不多。”实践团组长拿出调研笔记,“或许可以把茶染体验融入中小学劳动课,让孩子们在染布时了解家乡的茶文化。”
夕阳西下时,实践团带着染好的围巾离开,布料上的茶香混着青草气息,成了最特别的伴手礼。回望“无失山房”,炊烟与茶香在暮色中交融,大家忽然懂得: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像这茶染工艺一般,要在与生活的浸润中,才能染出属于新时代的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