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相济染春秋,草木含情映古今。”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继续探索茶染非遗的传承之路。
实践团成员们在传承人朱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古法茶染的染料晾晒区与成品陈列室,亲手体验了茶染围巾的浸染与晾晒工序,更围绕茶染技艺在乡村研学中的应用前景与朱老师展开深入探讨,力求挖掘这门古老技艺与现代教育的融合点。
茶染技艺,作为一种深植于自然与文化土壤中的独特工艺,凭借茶叶之灵魂、清泉之韵律、布料之质地,巧妙地勾勒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这一技艺在严格遵循古法“一煮二浸三晾”的传统工艺流程基础上,大胆创新,巧妙地融入了当地日照绿茶所特有的清新香气。如此一来,经过茶染工艺处理的染织品,不仅完好地保留了草木的自然本色,更在无形中散发出一股淡淡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茶香。
这种“以茶为媒介、以染为桥梁”的独特传承方式,不仅深刻地延续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灵魂,更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连接乡村文化与都市生活的重要角色,成为一条不可或缺的文化纽带。在此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怀着满腔热忱,期望能够为这门古老的茶染技艺注入全新的教育创新元素。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与学习环节,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人亲身参与其中,从而深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密码,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为确保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前期我们查阅了日照茶产业与非遗传承的相关文献,设计了课程框架,并与朱老师提前沟通确定了实践地点和时间。抵达 “无失山房”后,朱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茶染工艺在研学课程中的实践案例——从茶叶采摘到染料制作,从图案设计到手工染色,一套完整的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找到与当代人生活相契合的传播路径。
交流中,朱老师坦言:“茶染的美,在于其随时间沉淀的温润色泽,但年轻人对慢工艺的耐心不足,是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 她认为,将茶染与乡村研学、亲子体验结合,既能让技艺“活”起来,又能为乡村带来经济收益,这正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实践团成员们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茶染+短视频”的推广思路,希望通过青年视角让更多人看见茶染的魅力。
亲手浸染围巾时,看着素白的棉布在茶水中逐渐晕染出浅绿、深蓝的层次感,仿佛触摸到了时光流转的痕迹。这不仅是一次技艺体验,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我们深刻体会到,茶染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坚守。当染好的围巾在阳光下晾晒,茶香与布香交织,我们忽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生活中依然能找到扎根的土壤。
茶染如一位沉默的智者,用草木的语言诉说着千年故事。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它正以教育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着新的篇章。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愿成为这座文化桥梁的搭建者,让茶染技艺在教育创新中焕发新生,让更多人读懂非遗背后的文化基因与乡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