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之间:手艺与青春的相遇》
蝉鸣声里,日照东港区的老院落迎来了一群年轻身影。曲阜师范大学的实践队员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时,朱春莲正将晒好的茶青摊在竹匾里翻晒,阳光穿过她花白的发间,在茶梗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围裙上的茶渍像串连起的时光印记。
出发前的宿舍夜谈还在耳畔回响。有人刷到电商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化学染料,有人翻到《天工开物》里"染人掌染丝帛"的记载,当数据显示九成年轻人不知茶染为何物时,台灯下的笔记本上,"传承"二字被画了圈又描粗,像颗种子落进了湿润的泥土。
染坊的石臼里,茶梗在木槌下渐渐碎裂。"得让茶性慢慢透出来。"朱春莲往大缸里添着井水,茶汤在搅动中泛起绵密的泡沫,"急不得,就像茶林里的雨,得慢慢渗进土里才养得出好叶。"队员们仰头望着梁上的染布,深褐如远山含黛,浅碧似溪涧流泉,那些不规则的纹路里,藏着茶梗与水的私语,比机器印花多了份自然的呼吸感。
初学的手总带着生涩:有人扎布时把棉线缠成死结,染出的布面像块补丁;有人捶茶时力道失了准头,茶粉里混着硬芯,熬出的染液浑浊如泥。直到第七次尝试,当松开棉线的刹那,茶褐色在布面晕开,像极了雨后茶园里蔓延的水痕,连朱春莲都笑了:"这是茶林认你们了。"
离别那日,朱春莲将一叠茶染布塞进队员们手里。布面还带着未干的潮气,凑近了能闻到草木的清苦。返程的车上,有人对着染布拍起短视频,有人在备忘录里写下茶染课程的构想。车窗外掠过成片的茶林,队员们忽然懂得:所谓传承,不过是让老手艺在年轻的掌心,开出新的花来。当茶染的青蓝遇见校园的朝气,那些浸在时光里的草木香,正在青春的土壤里,悄悄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