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块素布,两辈人,三段故事。在盛夏的茶染工坊里,朱师傅的老手艺与大学生的新想法碰撞出奇妙火花,让藏在茶汤里的时光故事,有了更鲜活的表达。
推开木门:茶香里藏着时光密码
七月的风裹着茶香,实践团的同学们叩开了茶染工坊的木门。工坊深处,朱师傅正守着一口用了大半辈子的茶锅——清明前的茶芽在沸水中舒展,蒸汽卷着清苦香气漫到鬓角,白发上凝着细珠,连空气都浸成了清新的绿意。
这口染缸里藏着太多过往:墙上老照片里,朱师傅的师父曾站在同款染缸前,身后是未铺石板的茶山。如今朱师傅捏着布角翻转的手势,与照片里的老人几乎重叠,仿佛时光在此刻打了个结。
指尖传承:65度的“手心记忆
当洁白棉布浸入染缸,黄绿色茶汁像活了过来,顺着布纹游走,把茶山晨露、午后阳光都织进了布里。教固色时,朱师傅总先用手背贴缸壁:“65度,茶性最活。”
同学们举着温度计较真,他却笑着摇头,掌心的茶垢蹭在布上留下浅痕:“茶染靠的是手心记忆,不是温度计。”这记忆里,有三十年守着工坊的执拗,也藏着老手艺后继乏人的隐忧。
青春新解:让茶染走进日常
离坊时,同学们的茶染方巾裹着茶香入囊。那抹温润黄褐让人想起很多画面:朱师傅搅茶汁的专注背影,年轻设计师说“要让茶染融进日常”时发亮的眼睛,还有染缸里晃荡的——既是百年茶山的晨雾,也是年轻一代让老手艺焕新的热忱。
有同学在朋友圈晒出茶染作品:“原来老手艺离生活这么近。”或许,这就是传承最好的模样:老手艺守着根,新想法开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