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的阳光洒满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的院落,竹架上深浅交错的茶褐色素帛随风轻扬,空气中弥漫着绿茶与棉布交融的独特清气。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到来,为这座百年茶染工坊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开启了为期两周以“茶染技艺校村共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之旅,旨在探索千年非遗在当代的活化与新生。
主理人朱春莲——吕家染坊第六代传人,便向围坐的学生们展示了茶染的核心技艺“一煮二浸三晾”。她轻抚布匹上的纹路,感慨道:“一片茶叶的价值,不仅在于冲泡时的清香,更在于它能染出千年文化的底色。茶叶煮汁为染,棉布三浸三晾,最后借日光定色锁香,差一分火候,便少一寸韵味。”然而,这项始于五代、因“南茶北引”在日照扎根的古老技艺,正面临严峻挑战。实践团深入调研后发现:街头巷尾的受访者中知晓茶染者寥寥无几,精美的手帕常被误认为廉价工业品;传统纹样相对单一,与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存在脱节;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也难以有效触达年轻消费群体,传承之路布满荆棘。
离别前夕,实践的成果已转化为可持续的未来蓝图。实践团与工坊敲定了详实的后续计划:新学期伊始,将在校园举办茶染文创义卖,所得收益反哺工坊发展;联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发非遗传承选修课程,让技艺走进课堂;更将制作精良的茶染工艺短视频,借助新媒体力量广泛传播,复制朱老师单条视频超500万次播放的成功经验。临别时,朱春莲老师将记载数十年心得的手札郑重赠予队员们,封页上娟秀的字迹题写着:“草木低语处,自有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