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两千年前,孔子在杏坛上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在回响。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引下,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儒韵童行”实践队来到曲阜,以《论语》与中小学高段德育的融合为核心,依托中国教师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探索传统文化经典滋养学生心灵新路径。面对“子曰”的古朴文字,学生们往往望而生畏。实践队深知,德育的第一步是让经典“落地”——精选《论语》中与校园生活紧密相连的章句,是打通古今的钥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应着同学间的互助,“见贤思齐焉”关联着榜样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可融入小组合作……这些被时光筛选的智慧,本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实践队将这些章句改编成微话剧剧本,让文字长出情节的翅膀。在“化解争执”的场景里,当“小演员”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台词不再是背诵的任务,而是平息矛盾的咒语;在“拾金不昧”的片段中,“言必信”的重量,通过失主的笑容与拾者的坦然具象化。编写时,实践队员反复打磨语言:既保留“君子”“仁”等核心词的古韵,又用“咱们”“这样做不太好哦”等简单化表达搭建理解桥梁,让经典既不失分量,又可亲可近。中国教师博物馆内,复原的“孔子杏坛讲学”场景成为天然课堂。团队成员换上宽袍广袖的汉服,有的化身手持竹简的“小孔子”,有的扮演提问的弟子,在虬曲的杏树下重现“学而时习之”的对话。阳光穿过叶隙落在衣襟上,孩子们忽然懂得:千年前的孔子,或许就是这样与弟子围坐,用平实的话语谈论做人的道理。拍摄“儒家迎宾礼”时,实践队员请来礼仪专家指导,起初,孩子们觉得“太麻烦”,动作僵硬如木偶。直到一次排练,一名学生向扮演宾客的老师行完揖礼后,认真地说:“老师,刚才我弯腰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不是在做游戏,是真的在尊重别人。”那一刻,“不学礼,无以立”不再是课本上的黑体字,而成为身体记忆中的感悟。后期制作中,实践队加入动画解说:用漫画演示“仁”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用流程图拆解“孝”的具体行为;背景音乐选用悠扬的古琴曲,字幕则在古文旁附上白话注解。当这些元素融合成短短5分钟的微话剧,传统文化便有了触达童心的温度与节奏。微话剧在曲阜王庄镇中学试点播放后,变化悄然发生。德育主任观察到:学生间的小摩擦少了,争执时会有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捡到文具主动上交的多了,他们会笑着说“这是‘诚信’呀”。抽象的道德概念,通过情景代入与角色体验,真正转化为“怎么做”的行动指南。对团队而言,这场实践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淬炼。查阅资料时,队员们惊叹于“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的暗合,感动于“有教无类”穿越千年的教育公平追求;拍摄中,孩子们为记熟台词互相抽查,为调整一个动作反复排练,在协作中体会“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德育正如幼苗,既需要《论语》等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需要创新形式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扎根生活的实践之水。当“仁爱”“诚信”“礼义”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成为孩子们待人接物的自然反应,立德树人的种子,便已在心田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