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上午9点,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丽中国,生态山西环保人物寻访三下乡”来到了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城隍庙,就地对“环保宣教先进工作者”—-刘保展开访谈。二十年来,他用回收废品换来的微薄收入,为上千名困境学子点亮了求学的微光,用“环保+助学”的独特方式,在太行山下书写着动人的公益故事。
探寻环保助学的故事
初见刘保,身着绿色大迷彩服,千层底鞋,手中拿着哪吒的画像,写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十分钟画像。在去找最佳的采访地点的路上,在垃圾桶旁看到被丢弃的纸壳子,随手拿起来,让实践队员拆开坐下,他说“这纸壳子不脏,丢了可惜”。
图为刘保的形象
随即,实践队员各司其职,开始了环保助学达人——刘保的访谈,刘保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讲述了环保助学的初心、过程、结果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刘保的初心始于对身边两类现象的关注:一方面,他看到社区中大量可回收废品被随意丢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他了解到部分困境家庭的孩子因经济原因,在教育资源获取上存在困难。他意识到,若能将“环保回收”与“助学帮扶”结合,既能解决环保问题,又能为孩子的教育助力,这种“一举两得”的想法,成了他坚持的最初动力——用最朴素的方式,连接起资源循环与教育公平。
刘保从自身做起,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身边的废纸、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变卖后将钱攒起来,定向资助1-2名本地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邻居、志愿者陆续加入),他成立了小型回收点,制定了规范的回收、分类、变卖流程,明确助学资金的使用方向(学费、教辅资料、课外拓展等)。他还联动当地学校、社区,定期组织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废品分类,既培养环保意识,又让受助孩子感受到“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避免单纯捐赠带来的心理压力。
他的做法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不少公益组织开始提供资源支持,让项目的可持续性更强。刘保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扩大项目的覆盖面:一方面,优化回收体系,引入更高效的分类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计划建立“环保助学基金”,让资金管理更规范,资助范围从本地扩展到周边地区。同时,他想通过培育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团队,让“环保助学”的理念代代相传,让更多人意识到“举手之劳的环保行动,也能成为改变他人命运的力量”。
图为刘保结合画像册介绍环保助学
走进环保助学的图书屋
实践队员跟着刘保走进城隍庙地下的环保助学免费图书屋,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但是五脏俱全,小说、教辅资料、课外读物,各式各样的书籍应有尽有,还有奖杯、十分钟画像、十分钟作文,刘保耐心的向实践队员介绍各类的来源和感悟。有的是社会人士捐赠,有的是长治地区中小学生的作文感悟。最让我们震惊的是环保助学的故事已经得到了长治及以外地区的强烈宣传推广,刘保还给予实践队员每人一本书籍,他说“你们是最需要这些书籍的人”。我们在留言板上留下我们的感悟,希望我们丰富环保知识,人人有责。
这个图书屋的“双重意义”。它不只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小天地,更藏着刘保“环保助学”的理念:那些被回收的废品,真的变成了滋养心灵的书籍;那些看似微小的环保行动,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搭建了接触世界的桥梁。在这里,每一本书都像一个见证,记录着资源循环的价值,也承载着对孩子们未来的期待。
图为刘保赠予实践队员图书
图为环保助学免费图书屋
这次社会实践寻访环保助学的刘保,与其说是一次“探访”,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沉浸式学习”。他用最朴素的行动,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责任”与“创新”的生动一课。
初见刘保,他身上没有华丽的标签,只有一双沾着尘土的手——那是常年分拣废品、整理回收物资留下的印记。但当他说起如何将废纸箱、塑料瓶变成孩子们的书本费、文具费时,眼里的光却格外明亮。他的“环保助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实践:从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到建立社区回收点,再到将变卖废品的钱精准对接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每一步都扎实得像他脚下的土地。他对“可持续”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可以先从实践队员出发,让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环保,然后逐渐扩大,让环保深入千家万户。”
这次实践让我们跳出了书本里的“环保意义”和“助学价值”,看到了普通人如何用智慧将两者结合,创造出1+1>2的价值。刘保没有抱怨资源有限,而是把身边的“垃圾”变成了“宝藏”;他没有等待别人伸出援手,而是自己成为了连接环保与助学的桥梁。这种“不空谈、重实干”的精神,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冲击力。
图为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践队队员与刘保在免费书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