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辛集乡赵庄小学的教室里书声与欢笑交织,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鲜活生动的黄河文化课。
课堂上,志愿者们化身“黄河故事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串联起黄河的千年脉络。从黄河源头的冰川融水讲起,到入海口的湿地生态,再到沿途的古都变迁,那些原本印在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当讲到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时,志愿者还拿出提前准备的谷子、小麦样本,让孩子们触摸感受,“这些都是黄河水滋养出的庄稼,是我们祖先赖以生存的粮食”。PPT里穿插着黄河壶口瀑布的视频,奔腾的河水声仿佛就在耳边,孩子们的目光紧紧锁住屏幕,眼中满是惊叹。
实践环节里,“黄河泥沙小实验”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志愿者将不同比例的沙土与水混合,模拟黄河水流经不同地形时的状态,“大家看,水流急的时候,泥沙就带得更多,这就是黄河变黄的秘密之一”。手工制作环节,孩子们用彩纸剪贴黄河流域地图,志愿者在一旁指导他们标注重要城市和水利工程,“这里是三门峡水库,它能帮我们调节洪水哦”。小小的地图在孩子们手中慢慢成型,黄河的模样也愈发清晰。
问答互动时,志愿者抛出的问题总能引发热烈讨论。“黄河边的窑洞为什么冬暖夏凉?”“我们平时节约用水,和保护黄河有关系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想法,有的说“节约用水就是不让黄河变干”,有的说“要告诉爸爸妈妈不能往河里扔垃圾”。这堂鲜活的课,让黄河文化从遥远的故事变成了孩子们能触摸、能思考的存在,也在他们心里播下了守护母亲河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