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墨书香融雅韵,染丝织锦记流年。”古往今来,茶染工艺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与美的独特诠释。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纽带,踏上探寻茶染非遗技艺的传承之旅,用青年视角解码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
日照茶染,这颗镶嵌在黄海之滨的非遗明珠,始终与当地茶文化共生共荣。匠人以得天独厚的日照绿茶、红茶为原料,历经选叶、粉碎、熬煮、沉淀、过滤等繁复工序,从茶叶中萃取天然色素;再以棉、麻、丝等天然面料为载体,通过浸、泡、染、晒、蒸等古法技艺,让布料在时光与茶香中晕染出独特色泽——浅尝是初春的嫩芽绿,深浸是深秋的枯叶黄,久染则成岁月沉淀的琥珀棕。这些带着茶香的织物,既是日常可用的手帕、桌布,更是镌刻着千年染织智慧的文化符号,为日照茶乡的文旅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为让实践更具深度,“青衿染忆”实践团在出发前做了周密准备。团队成员泡在图书馆翻阅《天工开物》《考工记》等古籍,从学术论文中梳理茶染工艺的技术演变;走访日照市非遗保护中心,听专家讲述本地茶染与南方植物染的差异;设计涵盖2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在线上线下收集近千份关于非遗认知的数据。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团队锁定“无失山房”手工坊作为实践点,这里不仅完整保留着传统茶染技艺,更在传承中探索创新,与团队“守正创新”的实践理念不谋而合。
在与非遗传承人朱春莲老师的交流中,实践团感受到了传承之路的酸甜。“选茶要挑雨前嫩芽,熬染液得用陶锅慢火,一块布要染五六遍才能出层次,哪一步都急不得。”朱老师指着架子上的茶染围巾说,“现在年轻人嫌麻烦,愿意学的少;而且天然染色成本高,价格比化学染料的织物贵,市场接受度还不够。”但她眼中始终有光:“抖音上发的染布视频有好几万赞呢,说明年轻人不是不爱,是没机会了解。”受此启发,实践团当天就拍摄了3条茶染工艺短视频,在微信视频号推出“跟着大师学茶染”系列,单条播放量很快突破5000。
走进“无失山房”,仿佛踏入茶香氤氲的时光隧道。墙上挂着茶染的屏风,上面用深浅不一的茶色晕染出日照山海图;桌上摆着茶染的杯垫,边缘还留着手工扎染的自然褶皱;架子上的茶染背包,拉链处特意缝着茶叶形状的布饰。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茶染全过程:先把棉布用清水泡透,再放入熬好的染液中反复提拉,捞出后在阳光下晾晒时,还要不时翻动让颜色均匀——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藏着大学问。“温度高了颜色会发暗,晒太久会褪色,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朱春莲老师的话,让成员们对“匠心”二字有了更深理解。
实践团成员李同学在日记里写道:“当亲手染的茶布在阳光下晒干,闻到布料上淡淡的茶香时,突然明白为什么朱老师能坚持三十年——这不是简单的染色,是用时光和耐心与自然对话。”如今,日照正将茶染技艺融入茶旅线路,游客可以在茶园采茶后,到工坊体验染布,让“一片叶子”带动“一条产业链”。“青衿染忆”实践团也计划把这次实践整理成图文手册,联合当地学校开展非遗课堂,让更多人知道:茶染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日照人用自然馈赠书写的生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