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山古民居的部分修复的墙体上,明显可以看到材料乱用的情况。一面墙上竟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建筑材料,有青砖、红砖、水泥等。这些材料的颜色、质地差异较大,与周围的原墙面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整体美观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而且不同材料的变形特性不同,可能会加速墙体的损坏。还有多处土砖墙体因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表面已出现粉化现象,墙角部位的侵蚀深度达3至5厘米。
此外,近5年来,有部分墙面因各种原因发生倒塌,虽然已经进行了修复,但修复后的墙面与周围的原墙面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这种修复方式不符合“修旧如旧”的古建修复原则,没有做到与原有建筑风格的统一,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针对上述问题,实践团现场向村民提供了分阶段修复建议:对于未完成的墙体修缮,建议按“原工艺、原材质”原则采购当地传统土砖,采用草木灰混合糯米浆的古法黏合剂进行续建;对“修旧如新”区域,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局部做旧处理,使新砌部分与原有墙体自然过渡;针对通风孔洞,建议用竹篾网进行内衬加固,既保留通风功能又能防止鼠虫钻入。
此次调研活动,为崇山古民居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让崇山古民居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传承。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崇山古民居必将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