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古村坐落于山水如画的桂林市永福县东北部,古民居南北宽600米,东西深约750米,占地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三十万平方米,始建于明代,迄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时期时,李氏家族“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更是更为一段佳话,为崇山村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的保护古文物,推进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传统村落保护路径,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碧砖朱颜 砼心共筑”实践团于7月20日出发前往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旨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的保护意识。
广西桂林永福县的崇山村,藏于山水间,其明清古民居群已有 400 多年历史,是当地建筑技艺与民俗记忆的 “活化石”,也是吸引游客的招牌。清代乾隆年间,这里出了 “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 的李氏丹青世家,传为传奇,为古村添彩。实践团队穿行于错落古宅中,从斑驳墙体与精美木雕探寻文化密码。古宅多坐南朝北,为单层四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独门高墙配石作台基,条石铺路,石砌天井,硬山式屋顶,青石板铺地。2010 年,崇山村入选第一批 “广西历史文化名村”。
实践团队深入古村,走访清乾隆时期的古民居、祠堂、石板路等遗存,记录建筑形制、装饰工艺及保护状况。村内设有研学基地,供周边学生研学,体现政府对其文化育人价值的认可。调研发现,古村虽保留完整传统格局,部分建筑经修复,但因功能定位模糊、与现代生活脱节,仅成 “静态展品”,难引村民参与和游客深度体验。这座数百年古村的冷清,让团队沉思:古建筑保护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或许是唤醒文化遗产的关键。
此次崇山古村民俗调研,是桂工学子以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尝试。团队成员表示,希望通过挖掘古村民俗内涵,聚焦空间重构与社区营造,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