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至7月1日,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安徽科技学院“纸墨薪传”实践团奔赴安徽省泾县开展以“宣纸千年韵,文化薪火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此次调研围绕宣纸的历史传承、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探寻宣纸制作的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内涵,挖掘宣纸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深刻价值与独特魅力。
实践团首站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中国宣纸博物馆,深入了解了宣纸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从唐代“澄心堂纸”的诞生,到明清时期成为宫廷御用纸张,再到近代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宣纸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博物馆内珍藏的历代宣纸精品让同学们叹为观止,特别是看到那些历经数百年仍完好如初的古代文书时,同学们无不惊叹宣纸“纸寿千年”的神奇特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国宣纸文化馆。 蒲士梅 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传统宣纸作坊,深入了解宣纸从选材到原料处理再到手工制作过程的详细步骤,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原料的处理,从砍伐青檀、收割稻草到最终制成可用的皮料浆和草料浆,需要经历反复的蒸煮、摊晒、漂白、洗涤等工序,整个过程需要1-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是宣纸技艺的独特所在。同时,宣纸捞纸和晒纸环节的手工操作的不可替代性也是宣纸技艺的独特之处。同学们近距离观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演示“捞纸”“晒纸”等关键工序,还亲身体验了宣纸制作,在工匠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张张手工宣纸,深刻体会到了“毫厘之差定厚薄”的工匠精神。紧接着,实践团对当地宣纸技艺传承人、企业代表进行采访,就宣纸行业的现状与挑战展开交流。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宣纸制作。 蒲士梅 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艺术智慧,更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使之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瑰宝。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宣纸制作技艺正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年轻一代对宣纸的认知逐渐模糊,手工匠人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宣纸文化的延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实践团给出了相关建议,首先要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补贴、校企合作等方式以解决后继乏人问题,其次要推动“手工+科技”融合发展,在保留捞纸、晒纸等108道传统工序精髓的同时,引入自动化辅助设备提升产能,同时还可以支持企业研发宣纸文创产品,开发适合现代书画创作的新型宣纸。
“宣纸千年韵,文化薪火传”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队员们不仅领略了传统工艺之美,更激发了大家保护非遗的责任感。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注入青春力量,让宣纸的故事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