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后旗研学团走进总督府旧址与八大关,在建筑的“肌理”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风格的碰撞中感悟城市的记忆。 总督府旧址内,华丽与沉重交织成独特的历史氛围。推开厚重的木门,宫廷式木质结构的穹顶、水晶吊灯的璀璨光芒,让人瞬间感受到建筑的精致;但转身看到墙上“胶州湾事件”的历史照片——德军登陆时的枪炮、百姓逃难时的悲戚,又让人心情沉重。“这座建筑建于1903年,是当时德国总督的办公地,它的每一块砖瓦,都刻着殖民统治的印记。”讲解员指着旋转楼梯的扶手说:“你们摸摸这些纹路,一百多年来,无数人从这里走过,有人带着侵略的野心,有人怀着抗争的决心。”同学们轻轻抚摸着被磨得光滑的木质扶手,哈那格尔同学低声说:“漂亮的房子,如果是抢来的、占来的,就一点也不美好了。”在“青岛主权变迁”展区,从1897年德国强占,到1914年日本侵占,再到1922年中国收回主权,一张张地图、一份份条约复印件,让同学们清晰看到:国家弱则领土失,民族强则家园安。
走出总督府,八大关的“万国建筑”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俄式木刻楞的尖顶覆盖着绿瓦,与旁边英式哥特式建筑的尖塔相映成趣;德国风情的红砖墙别墅前,爬满了青岛本地的爬山虎,中西元素在阳光下和谐共存。“这些建筑是怎么来的?”一名同学好奇地问。讲解员解释:“有的是早期侨民所建,有的是后来城市开放时的设计,它们见证了青岛从‘被迫开放’到‘主动拥抱世界’的转变。”站在八大关的林荫道上,看着远处的碧海与近处的异国建筑,隋子轩同学若有所思:“就像我们草原的毡房,既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学会和其他文化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