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风是咸的,就像我们对世界的期待是满的!”科左后旗碧野兴乡实践队组织的12名师生带着行囊与憧憬,踏上了跨越千里的研学旅程。这是实践队践行去年“带草原孩子看世界”承诺的行动,更是以“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此次青岛之行聚焦“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城市发展、自然探索四大主题,四天时间里,师生们将在行走中触摸文明肌理,在体验中播撒梦想种子。
研学团首站走进石油工程学院,一场“精神启蒙+科技探索”的旅程就此展开。党建教育基地内,于梦飞老师以学院发展史为脉络,从“老石油人在荒漠戈壁战天斗地”的黑白影像,讲到“新时代学子在实验室攻克深层油气难题”的彩色纪实,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传承。“你们看这张照片,1960年的石油工人在零下30度的野外钻井,喝的是带冰碴的雪水,却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屏息凝神。 随后的欢迎座谈会上,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贾寒以“你身边的石油”为切入点,将专业知识拉回生活场景:“你们穿的运动鞋鞋底、用的塑料笔杆、身上的化纤衣服,都来自石油。”他从日常用品延伸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用“能源是工业的血液”比喻,让同学们明白“石油专业离我们一点也不远”。“大学是‘做梦’的地方,更是‘追梦’的地方——凌晨三点的实验室永远有灯光,图书馆的自习座位永远有人占,这里的每个人都在为梦想拼尽全力。”贾寒副院长的话让同学们眼中泛起光。
座谈会后,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参观更是让同学们惊叹连连。在钻完井工作液精密仪器实验室,学长手持装有不同颜色试剂的玻璃瓶演示:“这是模拟砂岩地层的钻井液,要像‘保护鸡蛋’一样保护地下油气层;这瓶是针对盐岩层的,要能抵抗高温高压才不会‘凝固’。”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原本抽象的“地层特性”变得清晰可感。当看到“实验室成果已应用于塔里木油田、四川盆地等多个油气田开发”的展板时,隋子轩同学激动地说:“原来科学家们的研究,真的能让国家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