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逐渐意识到,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人的坚守。于是,他们开始专注于记录茶染传承人的故事,让这些蕴藏在岁月里的匠心被更多人看见。
实践团的成员们多次走访“无失山房”,用文字、影像细致记录朱春莲老师的日常。他们跟着朱老师去茶园采摘,看她如何在晨曦中分辨叶片的优劣;他们守在手工坊,拍下她在灶台前熬煮染液时专注的侧脸,记录下木槌捶打茶叶时沉闷而规律的声响。朱老师的手上布满老茧,指缝间总带着洗不掉的茶色,那是几十年与茶染为伴的印记。“年轻时觉得这活儿累,想过放弃,可看着染出的布一点点变好看,就舍不得了。”朱老师的话被成员们认真地记在采访本上,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份坚守的敬意。
除了朱春莲老师,实践团还寻访了日照其他几位茶染传承人。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他们见到了78岁的王奶奶,老人做茶染已有六十多年,她的染缸是用了三代人的老物件,缸底的茶垢厚得像一层琥珀。王奶奶不会用复杂的语言讲述技艺,只是一遍遍地演示如何用草木灰水固色,如何在冬日的暖阳下晾晒布料。实践团用镜头捕捉她布满皱纹的手与布料接触的瞬间,那画面里,是岁月与技艺的温柔相拥。
为了让这些故事更广泛地传播,实践团制作了一部名为《茶染时光》的纪录片。影片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传承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朴实的话语。朱老师讲述茶染与家庭的羁绊,王奶奶回忆年轻时走街串巷卖茶染布的经历,还有年轻传承人尝试将茶染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探索……这些片段串联起茶染技艺的过去与现在,让观众在光影中感受到传承的力量。纪录片在学校放映时,不少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有人说:“原来每一件茶染作品背后,都有这么动人的故事。”
实践团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茶染传承人”专栏,定期推送传承人的故事和照片。一篇讲述朱老师教孙女学茶染的文章,配着祖孙俩在染缸前相视一笑的照片,获得了大量转发。有网友评论:“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手艺在,温情也在。”这些故事让更多人明白,茶染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成员们说,记录这些故事的过程,也是他们重新理解茶染的过程。“以前我们关注的是技艺本身,现在才发现,传承人的坚守比技艺更动人。”未来,他们计划将这些故事整理成一本书,让更多人透过文字,触摸到茶染技艺背后那滚烫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