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三晋大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重历史回响中,长安大学“渭水启航,绘梦青塘”实践团队,将澎湃的青春热忱化作跃动的音符,为临县前青塘九年制学校五十余名初一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歌曲教学课。课前,孩子们琅琅诵读纪念宣言,历史荣光与青春使命在此刻交织。《强军战歌》的铿锵誓言与《1234歌》的嘹亮节奏,在短短三十分钟内,不仅点燃了课堂,更在少年们的心田播下了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强国之志的精神火种。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整齐有力的歌声,以及课后主动追问歌词含义的热情,成为这堂浸润式音乐思政课最生动的注脚。
打破刻板印象:当“动”、“唱”、“指挥”激活红色课堂
面对五十张青春洋溢却活泼好动的面孔,团队在有限时间内兼顾纪律与教学效果的探索,始于精心准备的理论讲解和历史背景介绍。然而,起初这些内容未能充分唤起孩子们的热烈共鸣。
转机出现在实践队员一句示范——“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配合挺拔的军姿与激昂的语调,孩子们的眼神瞬间被点亮。实践团队敏锐抓住这一信号,果断调整策略:大幅精简背景讲解,将课堂核心转向“唱”、“动”与深度参与。教《强军战歌》,强调声音的力度与气势,辅以击掌打拍,引导想象战士豪情;教节奏鲜明的《1234歌》,融入踏步与口号呼应(“1234”时全班跺脚)。更富创新性的是,实践队员鼓励孩子们走上讲台,尝试担任小小指挥家。在队员的引导下,几位跃跃欲试的学生模仿着指挥手势,全情投入地挥动双臂,引领全班齐声高歌。台上小指挥专注的眼神,台下同学们整齐响亮的应和,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实践队员深切体会到:“青春的活力与课堂纪律并非对立,关键在于找到承载活力、凝聚人心的形式。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的热情与责任感自然成为最好的秩序维护者。”
图 1孩子自告奋勇上台指挥
共鸣生于共情:红色精神这样走进少年心
让诞生于军营的歌曲真正触动当代少年的心弦,实现精神共鸣,成为团队教学的关键课题。团队摒弃生硬灌输,坚定选择从孩子们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切入。
“歌里的‘力量’与‘气势’,像不像我们拔河时全班一起使劲?守护国家,正需要这种团结一心、不可战胜的韧劲!”讲解《强军战歌》时,实践队员巧用类比,孩子们频频点头。谈及《1234歌》的整齐划一,则联系每日课间操:“就像我们动作统一才显精神,军人步伐一致,展现的正是国家昂扬的精气神!”这些“身边化”的阐释,比宏大叙事更能引发会心微笑与深层共鸣。
课堂也曾直面真实质疑——“唱军歌能当饭吃吗?”“和平年代为啥学打仗的歌?”团队视其为宝贵教育契机。实践队员耐心引导:“正如锻炼身体不为打架,是为更强壮以守护家人。唱这些歌、领悟其精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强健体魄,让我们内心更有力量,更懂珍惜和平、守护家园——这力量,学习生活都能用得上!”孩子们若有所思或释然的表情,印证着红色种子正以他们理解的方式悄然扎根。
图 2实践队员进行歌曲教学
一堂课的深远回响:在年轻心潮中激荡力量
课后,学生主动追问歌词深意、兴奋表示‘回家要唱给爸妈听’的热情,已延伸至课堂之外,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这份主动延续的热情,其价值远超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红色基因传承,贵在“活化”与“融入”。对青少年而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远胜生硬说教。唯有将宏大主题拆解为可感知的情感与行动——如团结、力量、纪律,并将其融入富有节奏感与参与感的音乐活动中,方能有效激发其深层认同。孩子们展现的热情、可塑性及对正向引导的积极回应,更坚定了团队深耕红色文化传播的信心。
图 3在组织下学生接受红色教育
“教育的价值,正在于可能的‘触动’。”团队成员深有感触,“一堂课或许不能立刻塑造坚定信念,但若能让几个孩子觉得‘这歌带劲儿’、‘团结很重要’,或在某个时刻,歌中力量能给他们一丝鼓舞,那么,这讲台就没白站,这音符就没白响。”
实践队员们将把此次山西实践的真知灼见,融入未来社会实践与课程设计,更注重“体验式”与“共鸣式”教学。探索如何将抽象精神内核,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形式,让红色旋律不仅响彻课堂,更能真正激荡年轻心潮,化为其成长路上的磅礴正能量。这来自山西讲台的思考,正指引着年轻学子在赓续红色血脉的道路上,步履愈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