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宣传发扬中优秀传统文化,匠心传承手作流芳实践队在7月15日召开了第二次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希望通过各大网络平台提升实践队的影响。会议由队长朱姗姗主持,全体队员参与。

会议伊始,队长朱姗姗详细阐述了实践队开展此次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目的。她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非遗手工艺面临着传承人匮乏、市场需求萎缩等困境,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而这些手工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实践队希望通过深入调研,挖掘非遗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为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实践队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能力。
随后,队员们围绕宣传工作的具体实施展开了热烈讨论。队员们一致认为,宣传工作对于实践队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手工艺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来。队员们积极分享了自己在使用这些平台时的经验与想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例如,有队员提出在小红书上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图文笔记,展示非遗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与成品,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在微博上可以通过话题互动,引发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讨论;在中青网等专业媒体平台上,可以撰写深度报道,展示实践队的调研成果与创新思路。队员们还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特点,调整宣传内容与风格,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经过充分讨论后,朱姗姗根据队员们的特长与兴趣,对宣传工作进行了详细分工,在中青网、大学生之声网、社会实践网、曲师大学生活动中心、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负责投稿工作。朱姗姗特别强调在不同平台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中青网小组要撰写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突出实践队的调研成果与社会意义;大学生之声网小组要以大学生的视角,讲述非遗手工艺与大学生之间的故事,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社会实践网小组要注重实践过程的记录与展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实践队的实践活动;曲师大学生活动中心小组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平台,组织校内宣传活动,扩大实践队在学校内的影响力;小红书小组要发挥创意,制作精美的图文与短视频,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微博小组要善于利用话题互动,引发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讨论,提升话题热度。朱姗姗还强调了队员之间的协作与沟通,要求队员们定期分享宣传成果与经验,共同解决宣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朱姗姗进一步强调了此次实践的重要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非遗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与审美观念。通过传承与创新,可以让这些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避免其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从社会价值方面而言,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此外,实践队的调研与宣传工作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文化自信自强。
在会议的最后,朱姗姗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首先肯定了队员们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与热情,认为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与想法。她强调,宣传工作是实践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队员们要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完成各自的任务。她提醒队员们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避免夸大其词或误导公众。同时,她鼓励队员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不同的宣传方式与风格,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朱姗姗还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她表示,实践队将继续深入调研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通过实践成果的展示与宣传,推动非遗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繁荣。她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通过本次会议,匠心传承手作流芳实践队明确了实践中期宣传工作的方向与任务,队员们对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各小组在分工明确后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宣传工作中。相信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实践队将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手工艺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来,为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匠心传承手作流芳实践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积极探索非遗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实践队也将通过持续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人关注非遗手工艺,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非遗手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