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浸润千年布,巧手传承万古情。”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再度启程,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持续深入开展茶染非遗技艺的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一行通过实地参观茶染原料加工区域、亲身体验茶染制作全过程、与非遗传承人朱老师展开深度座谈等方式,深入探寻茶染技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为推动非遗活化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探寻全新路径。
为确保此次实践活动能够精准契合日照市“茶旅融合”的发展定位,实践团在前期进行了周密且具有针对性的筹备工作。团队成员们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日照市茶叶种植的具体规模、文旅资源的分布情况等相关数据,紧密结合当地“茶园观光+非遗体验”的产业发展规划,精心设计了关于茶染技艺的系列调研问卷。经过多轮沟通,团队了解到“无失山房”以当地盛产的炒青绿茶作为染料,在茶染原料本土化应用方面极具特色,最终确定将其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实践点,并提前与传承人朱老师预约了茶染原料制作的观摩环节。
在朱老师的热情带领下,实践团首先参观了茶染原料的完整处理流程——从仔细筛选当年产出的粗老茶叶,到用清水反复淘洗以去除杂质,再到将茶叶放入铁锅进行翻炒杀青、用柴火慢煮以提取色素,每一个步骤都彰显着“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传统智慧。工坊内陈列的各类茶染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茶染桌旗上搭配着手绘的茶园图案,茶染茶席中融入了海浪纹的独特设计,这些产品既保留了草木的天然本色,又鲜明地彰显出当地的地域特色。 在体验环节中,朱老师着重向大家演示了“捆扎技法”:“同样的茶汤,捆扎得紧,染出的颜色就浅;捆扎得松,颜色则深,绳结的疏密程度能够巧妙染出‘山海相依’的美妙意境。”实践团成员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棉线在素布上捆扎出简单的山形、海浪等图案,经过茶汤浸泡、阳光晾晒等工序后,原本素净的布面上渐渐浮现出深浅交错的独特纹理,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一分手法,一分效果”的技艺精髓。
在座谈交流过程中,朱老师坦诚地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茶染技艺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她无奈地感慨道:“如今的年轻人大多觉得茶染工序太过繁琐,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学习,愿意沉下心来认真钻研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此外,茶染所用的染料受茶叶季节性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冬季,原料供应极不稳定,这给茶染工艺的持续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由于茶染产品的制作成本较高,导致其市场定价相对偏高,大众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些难题,实践团成员们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建议尝试推行“茶染原料的标准化储存”模式,通过科学的方法延长染料的使用期限,从而减少季节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同时,成员们还提议“开发茶染文创伴手礼”,将茶染技艺与现代文创产品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吸引力。 朱老师对这些富有创意的建议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赞赏。她满怀期待地说:“你们年轻人熟悉新媒体运作方式,深谙市场发展规律,希望你们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帮助我们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茶染技艺,把茶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茶染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染色技艺,更是一条连接茶叶种植、手工制作与文旅消费的重要纽带。当看到朱老师利用茶染边角料制作的茶杯垫成为茶园民宿的热销产品时,大家深刻体会到“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意义——这并非是要颠覆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价值支点。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活动的所得所感整理成详细报告,为茶染技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助力非遗技艺真正“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