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执布浸茶色,古韵新声共悠扬。”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再度启程,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持续推进茶染非遗技艺的深度调研。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茶染成品展区、亲手参与茶染创作、与传承人朱老师深入交流,细致探寻茶染技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价值,为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地方产业创新融合探寻有效路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使实践活动精准契合日照“茶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团队在前期开展了全方位的筹备工作。成员们深入研究了日照茶叶的品种特性、年产量及销售渠道等详细数据,结合当地“茶文化体验+非遗传承”的产业发展规划,精心设计了针对茶染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调研问卷。通过多次与“无失山房”沟通,了解到该工坊以本地优质炒青绿茶为核心染料,在茶染原料的本土化开发与应用方面极具特色,最终确定将其作为实践基地,并提前与传承人朱老师预约了茶染技艺核心环节的观摩与学习。
在朱老师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首先参观了茶染成品展示区与创作区。展示区里,一件件茶染作品独具匠心:茶染屏风上勾勒着日照海滨的秀丽风光,茶染服饰融入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元素,既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又展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创作区中,朱老师详细演示了茶染的“浸染技法”:“不同的茶叶品种,浸染出的色泽各不相同;同一品种的茶叶,浸泡时间的长短也会让布料呈现出从浅黄到深褐的渐变效果,这正是茶染的独特魅力。” 体验环节中,成员们跃跃欲试。大家选取自己喜爱的素布,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调配不同浓度的茶汤,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浸入其中。经过反复浸染、晾晒,原本洁白的布面渐渐染上了自然雅致的色彩,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茶染技艺中“天人合一”的匠心与智慧。
座谈中,朱老师坦诚地分享了茶染技艺传承面临的挑战。她无奈地说:“茶染技艺对操作者的耐心和细致程度要求极高,年轻人大多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这门手艺,导致传承人队伍难以壮大。而且,茶叶的品质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很大,这直接影响了茶染原料的稳定性,给规模化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此外,茶染产品的制作耗时费力,价格相对较高,在大众市场的推广还存在一定阻力。”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建立茶染原料的标准化生产与储存体系,以缓解季节性影响;开发茶染DIY材料包,降低体验门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推广,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宣传等方式扩大影响力。 朱老师对这些建议表示由衷的认可,她充满期待地说:“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新性,希望能借助你们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茶染、喜爱茶染,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此次实践让成员们对茶染非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茶染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更是串联起茶叶种植、文化创意、旅游消费的重要纽带。当看到“无失山房”将茶染元素融入当地民宿的装饰、餐饮的包装中,形成独特的文旅体验时,大家真切感受到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茶染技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用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古老的茶染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