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清晨,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队踏着晨光走进日照市"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开启了一场与千年茶染技艺的深度对话。此次实践活动以"触摸非遗温度,续写传承新篇"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深度交流与亲身体验,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为让实践活动更具深度,队员们提前两周便投入筹备工作。他们钻进图书馆古籍部,在泛黄的线装书中追溯茶染技艺的发展脉络,发现这项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是古人利用茶叶天然色素进行织物染色的智慧结晶。通过对比现代学术论文与地方史志,队员们梳理出日照茶染的独特之处——依托当地盛产的绿茶、红茶为原料,形成了"一茶多色""色随季变"的鲜明特色。 同时,实践队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多位茶染爱好者,收集整理出"现代设计如何融入传统茶染""年轻一代对非遗的接受度"等12个核心问题。在与"无失山房"反复沟通后,最终确定了"参观-交流-体验-研讨"的四阶实践流程,为活动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推开"无失山房"的木门,一股淡淡的茶香与草木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内,茶染作品按色系错落陈列:春茶染就的浅绿如嫩柳抽芽,夏茶晕染的黄绿似碧波荡漾,秋茶沉淀的赭红像落日熔金,冬茶酝酿的深褐若古木苍劲。队员们在一幅《山水清音》茶染画卷前驻足良久,画卷以茶汁分层晕染,山峦的层次感与水流的灵动性浑然天成,展现出"墨分五色"般的艺术境界。 "这些作品的色彩完全来自茶叶本身,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染料。"工坊主人的介绍让队员们惊叹不已。在制作区,一排排陶缸里浸泡着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空气中浮动的茶香让整个工坊仿佛一座自然调色盘。
"我们吕家染坊传到现在,已经有180多年了。"非遗传承人朱春莲老师的开场白带着岁月的厚重。作为吕家染坊第六代传人,她与第五代传人吕慧共同守护这项技艺半个多世纪。朱老师翻开泛黄的家族手札,上面用毛笔记录着清代"一煮二浸三晒"的古法工艺,字迹虽已模糊,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坚守。 当被问及传承困境时,朱老师坦言:"现在年轻人耐不住性子,从认茶、煮汁到染色、固色,一套工艺学下来至少要三年,很多人半途就放弃了。"但她眼中随即闪过光亮:"好在这几年有大学生来帮忙做推广,上次有同学设计的茶染文创包,在网上卖得很好。"这番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围绕"非遗年轻化"的讨论愈发热烈。
在朱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始体验茶染的关键步骤。李同学选择了扎染技法,将棉布反复折叠后用棉线捆扎,浸入煮沸的绿茶汁中。等待的过程里,朱老师讲解道:"茶染的妙处在于不确定性,水温、时间、茶叶新旧都会影响最终效果,就像人生一样充满惊喜。"
当一件件带着青涩却充满创意的作品从染缸中取出——有的像星空散落的碎片,有的如叶脉清晰的标本,有的似水墨晕染的抽象画——队员们的兴奋溢于言表。王同学的茶染手帕上,特意用留白技法做出曲阜师大校徽的轮廓,"想把这次实践的记忆永远留下来"。
活动尾声,队员们与传承人共同发起"茶染青春计划",承诺通过校园展览、短视频创作等方式推广这项技艺。离开工坊时,夕阳为院落镀上金边,队员们手中的茶染作品在余晖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如同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大家坚信,只要年轻一代主动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古老的茶染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