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阿佤山,小雾漫过山头,带着潮湿的暖意。我们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早起收拾好东西,跟随着永和新村村长,来到了边境线。脚下的路虽不算平坦,但每一步都让我们走得格外扎实——这里是中缅边境的重要节点,更是无数人用坚守筑牢的平安线。
走到界碑前,三座石碑静静矗立在草丛中,碑上的“中国”二字被风雨冲刷得有些斑驳,却依然透着沉甸甸的力量。“咱们永和新村是目前全国唯一有三座界碑的地方”鲍村长黝黑的脸上带着自豪,声音洪亮,“守护好我们神圣故土,建设好我们美丽家园,维护好我们民族团结。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往这儿一站,就不能退;一个哨兵就是一个岗所,往这儿一立,就得顶得住!”风掠过界碑,恰似在应和这份庄严的承诺。
过了一会,小雾散开了,阳光有些刺眼,我们在哨所见到了25岁的边防战士。他军装穿得有些褪色,眼神却亮得像山间的星。当我们问到他入伍以来有没有经历过偷渡案件时,他挠了挠头,说起了几年前的深夜,为了阻止几名试图偷渡出境的人,他和战友冲上去阻拦,还被不法分子攻击。“但那天看着他们被拦下,想着身后村里的灯火,就觉得这点伤不算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我们读懂了“守护”二字的分量。
最后一站我们进入了监控室,屏幕上跳动的画面实时映照着边境线的每个角落:密林里的红外摄像头、界碑旁的移动监测仪、干农活的大叔大婶,巡逻队的身影……村长指着屏幕说:“现在科技帮了大忙,但说到底,最可靠的还是人。这些镜头背后,是24小时不眨眼的警惕。”我们默默地看着大屏,突然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边境线上,把脚步走成了防线。
傍晚,暮色渐浓,边境线上的灯一盏盏亮起,像一串守护的星。我们知道,这次走边境线的经历,会像界碑上的刻痕,深深印在每个团队成员的心里。青春的意义有很多种,而此刻我们懂得,有一种担当,就藏在界碑的沉默里,在战士的伤疤里,在每个平凡人站好岗、守好责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