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现状,积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研习南粤”2025 年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号召,2025年8月5日,广州华商学院粤创华章实践队走进潮州辜柳希木雕工作室,开展专题调研访谈。此次实践聚焦青年力量与传统技艺的融合,不仅为潮州木雕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更通过挖掘其工艺价值与当代意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力量。(通讯员:邓彩玲)
千年技艺:从“立体国画”到融入生活
潮州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明清时期达鼎盛,素有“金漆木雕”“立体国画”美誉。其技艺与潮汕民俗、宗教信仰深度交融,早年广泛用于祠堂装饰、家具陈设、祭祀器物等,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美学与文化坚守。经典题材如“龙虾蟹篓”以写实手法传递吉祥寓意。如今,这项传统技艺正积极融入现代设计,逐步从传统工坊走向日常生活。
(图为潮州木雕。黄子越供图)
传承之路:从公安干警到非遗守艺人
辜培东,潮州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入职公安系统。2012年,为协助其父亲——国家级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辜柳希——改善技艺推广,他毅然离开公职岗位,全身心投入木雕事业。
辜培东既坚守传统多层次镂通雕“层层有景”的艺术精髓,也积极探索创新。他尝试将现代审美与实用性融入创作,例如在疫情期间设计的“镂空花瓶+香薰”木雕成为市场热销品。同时,他也经历过因作品实用性不足、成本过高导致滞销的试错过程。面对科技发展,他鼓励青年传承人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市场,强调“守正创新”是技艺焕发新生的关键。
(图为潮州木雕传承人辜培东师傅。钟泽供图)
对话传承人:传承需热情,青年在行动
问: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您和木雕的关系,您会怎么说?
答:“像养一个孩子。从最初的生产车间,到拓展文化展示,将木雕分门别类布置展厅。几十年间,看着他慢慢成长,拥有更多可能性。”
问:当前潮州木雕面临“易木雕刻成本高、青年学徒流失”的说法,您认为该如何平衡政策红利与现实困境?
答:创作追求效果,成本并非首要考虑。关于青年流失,前几年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部分人受网络影响分心,但这段时间已过去。近年主动上门求学的青年增多,今年就有三位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为学徒提供补贴,只要他们有热情、肯学,我们都愿教。每个行业都有起起落落的周期,目前,我认为潮州木雕的青年传承态势良好。
问:对高校开展“非遗+党建”活动,您有什么建议?
答:建议组织师生来工作室实地参观,了解潮州木雕乃至潮绣、手拉壶等本地丰富的非遗项目(本地有100多项)。核心是先接触、了解,再参与传承。能把人聚起来,把文化传出去,活动就有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潮州木雕传承人辜培东师傅。钟泽供图)
结语:匠心流转 青春接力
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在辜培东的工作室,传统与现代交织。青年学子观摩技艺、触摸木料纹理;年轻学徒的汗水与老师傅的指导,共同推动多层镂通雕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传承的故事,正由工匠的刻刀、青年的热情与时代的浪潮共同书写。潮州木雕这门岭南瑰宝,在政策支持与青春力量的注入下,其活态传承之路展现出新的活力与希望。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队员合照。钟泽供图)